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对“易”字的解释,这个“易”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 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混账”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混账”。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qiáng求。你奋斗、努力跟qiáng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地念书),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gān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古之学者为己”,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今之学者为人 ”,现在读书人都把(它当作)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chuī大牛。学问gān什么?“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古之学者为己”,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居易”,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小人行险以徼幸”。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行险”,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这就是行险而徼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险以徼幸”,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徼幸。
那么他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结论,作个总结:
“子曰:she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古代练武功,拉弓she箭,就是现在部队里练打靶,所谓前面一个标的,每一箭要she中那个红心。那么孔子有一天在监督学生she箭,大概有这样一个感想。他说she箭打靶——他告诉学生们,他是机会教育——他说你们看,打靶这个道理就是人生做学问修养的道理,“失诸正鹄”,你打出去为什么打不准那个目标?那一点为什么不准呢?你不能怪那个目标摆歪了,要反省自己的功力、眼光对不对,所谓“反求诸其身”,要回转来要求自己。打靶打不准没有办法(的时候),不能怨枪不好、子弹不好,也不能说前面那个目标摆歪了,摆高一点了、低一点了,你只有觉得自己功夫不够,修养不够。所以这个就是作结论。
人生、一个人生做人做事,做到了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的道理就在这里。中庸怎么解释?就是孔子的——每一颗子弹、每一个动作都中在正中,准确的中心,这就是中庸之道。不是说中庸像个汤圆一样的,你把它推过去也是圆的,推过来也是圆的。后世一般人说中华民族爱讲中庸:“你说这个东西好不好?”“差不多!”“你认为不对呀?”“大概吧!也许吧!好像是这样,再研究再研究,慢慢来,啊!”这个不是中庸,这个是“偏庸”了,就不对了。中庸是处处合适“中的”,所以你真要解释中庸,就是孔子这两句话解释很清楚,“she有似乎君子(之中庸),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要求在自己,正道。
那么下面由这个修道的道理,这一节也讲个人由明道以后,明了这个道的道理,怎么开始修,下面第十四章讲修道的扩充。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个是儒家跟佛家两个辩论的地方,其实是后世的儒家跟佛家辩论。后世的几千年来,自从佛学进入中国以后,两方面辩得很厉害。反正儒家唐朝以后,东边拉一下佛家的东西、割一块来,西边割一块道家的东西来充实,其实何必分家呢?文化是一个东西。可是他们啊,后来读书人搞得太渺小,等到把两边的肉割了以后,又回转来打两家。[断录]的辩论,讲佛家大慈大悲就错了,怎么大?慈悲比 小而扩充大,亲亲、仁民、爱物之念,那么这都引用了、很多地方都引用孔子的这几句话,批驳佛家,什么都是“大慈大悲”,错了!要从亲亲、仁民,一步一步来。其实他不知道,佛家也是五乘道,先由人道开起步,再修天道;天道以后修声闻道;声闻又缘觉;然后修菩萨道,由小乘而到大乘,一样的。可惜他们当时啊,佛经太多了把他们压慌了,随便抓一本《金刚经》就来辩起来。那么儒家的道理呢?倒是不管你学道、学佛,说以儒家为基础来修持、行道,没有错。所以说君子之道,他说譬如像走路一样修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迩”就是“近”,远跟迩两个相对,就是远跟近两个相对,你必须要从门口、从本位上第一步、起步第一步从近路走起,一步一步向前面走。“辟如登高”爬高楼你必须要从第一层楼先爬起,“必自卑”从最低的地方开始爬,不能躐等,换句话做学问也好,如果说我有特别聪明一点,人家要慢慢来学才学会,我把它翻一下、几天;有许多同学我常常说:“哎,你把某一本书看看、某一本经看看。”“看过了。”问:“你真的看过了?”“翻过了。”我眼睛就大了,你还有本事“翻”过了?那个书虫每一页它都翻过了,它到底还是虫呢!翻过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