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先说到这里,下一次开始就是练己,筑基,讲修道如何打基础,怎么样叫“百日筑基”。
第二十九章
炼己立基章第六
养生与修道
先管嘴再管心
找不到的东西
铅汞代表什么
先天一炁来了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huáng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gān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参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讲“御政”,是解说认识正道的大原则,已经大致向诸位报告了。现在开始这章篇名是《炼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标榜的“百日筑基”的基础,也就是修道炼丹做工夫的基础。“御政”以后,连续这三章都是讲“养性”。道家分类法,是把性和命分开,等于儒家的《礼记》,把性和情分为两部分,实际上是一体的。“御政、养性、伏食”是合一的。
养生与修道
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谓养性炼己,拿佛家来讲是所谓“明心见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后的参禅,参“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等等。道家不来这一套,认为我们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从现实着手,就是从现在这个身心转化开始。理论上非常简单,所以修道打坐,开始一句话——“内以养己”,重要在这个“养”字。中国文化有一个名称叫“养生之道”,这个“道”叫养生,也叫摄生。“摄”就是归纳,收摄,同西方文化的卫生不同。道家认为,现有的这个生命就是永恒,并不要另外求一个永恒的生命,只要把现有的生命保养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个“养”字,“养”字之难就在这里。本文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界有四个字——“安静虚无”。这个谁都会,一看文字都懂!真讲“安静虚无”的实际工夫就难了,就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求安求静的步骤,一直到达明道为止。所以严格地讲静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层次,修养到达最高的境界——虚无,就是佛学所讲的空。讲到“养己”,现有的生命是本来生命的投影,从现有的生命上,找回本来的生命,就是“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就是刚才讲的“摄生之道”,在佛学的方法叫做“都摄六根”,就是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隔离开,返求诸己,内省自己,这个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she。譬如我们学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向外听,在佛学叫“观音法门”,返观自性等等;拿《参同契》来说就是“原本隐明”,不向外放she,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安静的状态。
“内照形躯”就难了,这是道家修养工夫的境界,在我们原始的文化里头,“内照形躯”是“内视之道”;在佛学就是“观照”、“返观”,表达不同而已。“内视”并不一定是指身体以内,而是无内外中间之“内”。不过我们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以前,姑且拿这个身体来做一个标准,先把外用的jīng神收回,转向“内照形躯”,就是这个身体。这就产生了后世道家的守丹田、转河车、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等等的方法,原理就来自“内照形躯”。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厉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观”和“不净观”,实际上这就是“内照形躯”。当然普通观不起来,如果观起来也同道家一样,眼睛一闭静下来,身体内部气脉的位置,气血的流行,五脏六腑的情况,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huáng庭经》就讲到这部分,但是,“内照形躯”不是用这个肉眼看,而是属于自性的功能。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炼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百天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但有人修道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打坐,像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闭着眼睛黑黑的,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无明。不管佛家道家,或者显教密宗,随便哪一种修炼的方法做到了,“炼己”的四句话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内照形躯”,假定一个人修养的工夫够,能够安静下来,一闭眼,内部的情形能看得见的话,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自己的jīng神意志治疗自己的身体,就非常容易了。虽不能说长生不死,但是慢一点衰老,多活一段时间,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先管嘴再管心
下面他就这四句话的原则,再说明一些方法。“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dòng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dòng,身体下部两个dòng,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口开了,而是jīng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jīng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she,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
“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筑固灵株”。“灵”就是后世所讲的性灵,也叫做灵性,自己jīng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词。内养灵性,像培养种子一样,慢慢使它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灵株”是魏真人创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jīng的凝结。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陆沉”本来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空的境界。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的境界。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平沉是没有身体的感觉,这个才是真达到虚无的境界。“三光陆沉”就是六根都安静下去,这个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大家学静坐的谁能够真做到“三光陆沉”?都是瞎chuī,自己骗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个修道的样子,坐给别人看看而已。真讲工夫,一样都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