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0)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无论谁身上都有旁人身上所没有的闪光点,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的面前,而把不好的一面掩藏在内心深处。因此,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别人夺目的光芒,都是自己的暗淡无光。没有美丽外表的人羡慕别人漂亮的脸蛋,却忽略了自己的智慧;没有金钱的人羡慕别人的名车豪宅,却忽略了自己温馨的家庭;没有声名的人羡慕别人的声名显赫,却忘记了自己的朴实无华……

  不要忘记缺陷也是一种美,维纳斯若不是因为失掉双臂也许不会在今天赢来世人的赞叹。我们应该细数上苍赐予我们的恩典,而不应该纠缠于属于别人的东西。用一颗包容之心容纳所有的缺陷,你会发现世事真的很美好。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人似乎都在执拗于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力求完美。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想尽一切办法,结果还是一场空;做事的时候力求完美,结果事情完成后才发现有更好的办法,会得到更多的东西,于是有了更多的长吁短叹。

  有一个渔夫在打鱼的时候捞到一颗珍珠,欣喜若狂。可是回到家之后,他发现珍珠上有一个碍眼的黑点,让这颗珍珠失色不少。渔夫决定要把黑点磨掉。于是他找来了工具,开始一点点地磨起来。结果珍珠越磨越小,而那个黑点还是存在。直到最后,那个黑点被磨掉的同时,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生永远不会有圆满之时,因为我们的心是无限宽广的,再多的事物也不能将它填满。奢求圆满只会让我们将已经拥有的东西也丢掉。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种种缺憾,始终保持一颗知足之心,好好地珍惜眼前已经拥有的,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在遗憾中度过。

  得理也饶人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的这番话,虽然看起来是对历史的宽恕,实际上透过这个宽恕,表明了孔子认为周朝的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既成事实的事,再说也没有用了。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有些事既成事实,再也无法改变,又何必再追究呢?

  宽恕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避免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宽恕。宽恕不仅是宽恕别人的错误,还要宽恕别人的无理。“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一件牵涉到两方的事情总会有一个理直气壮,另一个心虚气馁。这个时候,理直气壮的一方如果能够主动与对方修好,前事不究,那么这个人就真正做到了宽恕。

  很多人都秉持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观念,只要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就天不怕、地不怕。当然这也没有错。做有理之事,总是比蛮不讲理要好得多,但是有没有想过在有理的情况下也让一步呢?只要我们肯让一步,相信对方也不会胡搅蛮缠,蹬鼻子上脸。如果我们仗着自己有理,非要将对方bī入绝境的话,那么可能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最终可能损及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得理肯饶人的人。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从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很多许都官员和军中人员给袁绍的投降书。曹操本可以把这些写密信的人抓起来,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把密信全部烧掉,说:“当袁绍qiáng大的时候,连我也难自保,何况别人?”

  曹操的做法很妥当。因为纵然是将那些人全部抓起来杀了,也毫无意义,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密信付之一炬,那些人自然会对自己感激涕零,更加为自己卖力。

  无独有偶,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

  刘秀进入邯郸后,检查前朝的公文时发现了大量的rǔ骂自己,甚至有一些是策划暗杀自己的密信。但是刘秀并没有追究此事,而是将这些信全部烧掉。他通过这种做法化敌为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就了帝业。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自己一生都没有做过一件无理之事。或许只是在无意之间,我们也曾经无理过,只是因为对方的宽容大度,我们才没有察觉。面对纷争,作为有理的一方已经是占尽上风,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要记住“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把人bī急了,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到时候自己有理的事情也会变成无理。“势不可使尽”,要把握住火候。有时候退让一步,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牛是自己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

  古来的圣贤们都坚持“有理让三分”,因而处处受人尊敬。一个事事都可以占“理”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值得大家的赞赏,但是对待这个“理”必须要做到有节。如果因为自己占据了一个理字便张扬无度,以理示狂,以理妄为,那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理,失去人们的赞赏,恐怕最终很有可能会由有理而变得无理了。得理不饶人的人,最终不会得到什么好结局。

  君子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恶行,(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对伯夷和叔齐一向是很赞赏的,在这里,孔子又从他们不念旧恶的角度来赞扬他们博大的胸怀。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念旧恶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别人的人,和别人之间就没有仇怨,而其他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六祖慧能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我们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其中含义应该是明白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得不与人打jiāo道,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人发生冲突,也许有很多人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们,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人呢?孔子已经告诉我们,那就是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需要博大的胸怀,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曾经与自己作对并伤害过自己的人。拥有这种胸襟的人必然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普通人在遭遇别人的伤害之后,总会在心里留下伤疤,不去碰触还好,一旦再次遭遇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这个时候就很难释怀。拥有博大胸襟的人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将过去的种种事情尽皆消于无形。他们会将怨恨深深地埋于心底,或者是千方百计地为那些人找出一些合适的借口,借此原谅他们。这样的人心里不会有仇恨,没有仇恨就不会被仇恨冲昏头脑,做出不理智的事。他们的以德报怨会换来对方的感激涕零,会为自己赢来更多的尊重、信任和拥护。西汉开国名臣韩信落魄之时,曾经受一地痞的胯下之rǔ。然而风光后的韩信并没有找他寻仇,反而提升他在自己手下做官。这就是胸襟。这种博大的胸襟可以化解恩怨,多结朋友,少树敌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