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9)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主管工匠的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得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尽到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有些人,从小学习一门学问,长大后便想运用实行。可是王却对他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怎么行呢?假定王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它价值很高,也一定要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治理国家,你却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让玉匠按照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这句话来看,人都有不满现实的情绪,尽管学问好,本事大,卖不出去,也是枉然。而那些大老板的买主们,态度都很令人难堪,不但是讨价还价,苛求得很,有时候对知识分子就像对上门兜售的小贩一样,看也不看一眼,一挥手,一个劲儿地比着:‘去!去!去!’你把huáng金当铁贱卖给他,他也不理,就是那么个味道。”

  中国古代的文人忍受孤独寂寞,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一朝成名天下闻”,然而真正能够这样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还是湮没在人流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领导者、君王不懂得知人善任。事实上,作为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道,都还是希望能够多招揽人才,帮助自己治理好国家的,这样一来,自己可以轻松地赢得一个好名声。然而他们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来选拔人才。从古至今,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很多种,但是没有哪一种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可以将人才全部选拔出来,哪怕是选拔出一半也是做不到的。

  知人善任,的确难以做到,毕竟面对的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但是最起码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要懂得选拔人才,要做到知人善任。我们要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将自己见到的人中的人才鉴别出来,收归己用。单一的选拔机制并不有助于人才的选拔,通过那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同一类人。然而,人才是分种类和层次的,每一个人的一技之长都有可能在将来对自己有帮助。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眼光去观察所有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多种人才标准,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都招揽过来。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爱好结jiāo人才,凡是来投靠他的人,他都会收归自己门下。据传他门下有食客三千,这三千人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才能的孟尝君让他们各尽其才,暂时没有看出才能的也给他们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住,要找机会把他杀了。

  孟尝君打听到秦昭王有一个宠爱的妃子,说话非常管用,于是就托人向她求助。妃子传话过来:“帮忙没有问题,但是条件是齐国那件举世无双的狐白裘。”孟尝君这下犯难了,那件狐裘早在来秦国的时候就已经献给秦昭王了。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说:“我可以把它拿回来。”原来那个门客最善于钻狗dòng偷东西。他打听到那件狐裘被秦昭王放在库房里,当天夜里就把那件狐裘从库房里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裘之后很高兴,就在秦昭王面前替孟尝君说话,秦昭王答应放走孟尝君。孟尝君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刻准备出发。到了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不能开城门。正在孟尝君犯愁的时候。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jī叫,引得其他的jī都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一听jī叫,以为天亮了,就把城门打开了。等到秦昭王派兵追赶的时候,孟尝君已经离开多时了。

  隐身于草莽中的英雄比比皆是,贩夫走卒中也不乏人才。世间每个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分,但是决无不可用之才。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一定不能拘泥于现存的各种规则,将眼光锁定在某一类人群中。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也许就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人才。

  知人善任是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尺,选拔人才不局限于地点、时间和类型,随时擦亮自己的眼睛,发现可用之才,就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挑选出人才。人人都为自己所用,自然可以开创好的局面。

  第12章 掌握方圆的生存之道(1)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会败坏大事情。”

  南怀瑾先生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会坏了大事。许多人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了。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jian,也是小不忍。

  “忍”是一种韬略,是一种涵养。凡事能忍得,方能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从而一鸣惊人。历史上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各个都曾忍过。他们都是由弱小变qiáng大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忍。锋芒毕露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面对比自己qiáng大的对手的时候,只能选择忍。忍一时之rǔ,才有机会翻身。否则当场就被人消灭了,哪会有日后的辉煌。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年幼,政事由四个辅政大臣处理。而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康熙皇帝亲政之后,鳌拜依然把持朝政,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年纪幼小的康熙自知不是鳌拜的对手,因此事事忍让。然而在苏克萨哈的事情上,康熙与鳌拜的矛盾终于激化。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一直为鳌拜所嫉恨。而苏克萨哈眼看鳌拜弄权无计可施,心中早生退意。于是他上书康熙皇帝要求为顺治皇帝守陵。鳌拜抓住这一点说事,他说苏克萨哈在皇帝需要他的时候提出守陵是大逆不道的,有谋反的嫌疑,因此建议将苏克萨哈一家满门抄斩。

  康熙皇帝自然是不乐意,两人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可是鳌拜根本就没有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他自作主张,下令将苏克萨哈一家全部杀死。这一下让康熙很是恼火,决心要除掉鳌拜。但是鳌拜势力庞大且掌握着军政大权,朝中党羽甚多,搞不好就会激起兵变。于是康熙决定暂时忍住这口气。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康熙对苏克萨哈被杀的事情一字未提,鳌拜见到这个场景更是放心,认为小皇帝毕竟年幼,对自己非常害怕,不足为虑。

  从那以后,康熙更是不问朝政,将所有的事情都jiāo给鳌拜处理,自己每天练习摔跤,鳌拜看小皇帝如此贪玩更加高兴,还时不时地指点他一下。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下旨单独召见鳌拜,鳌拜不疑有他,就进宫去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出来。原来康熙安排和他一起摔跤的一群少年将鳌拜当场拿下,宣布他的罪状,将他囚禁起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9/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