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34)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为了彰显自己的聪明而话说的太多的人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当你触犯别人的底线的时候,就会遭到别人的打击与报复。要知道世上不只有你一个聪明人,而你偏偏要做那个出头的,自然会招来别人的不满,给自己增加困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95年),就在曹军和蜀军在汉中僵持不下之时,曹操的主簿杨修却因一根“jī肋”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

  有一回,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侍。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临机处事的能力,分别派两人出城办事,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要放行。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出城而去。

  曹操手下的聪明人很多,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等都才华横溢,他们却没有因为有才华而被曹操杀掉,这是因为他们懂得藏拙。在与曹操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曹操的个性,因此,总是三缄其口,尽量不说话,就算是说,也是很隐晦地说,因而没有遭到曹操的嫉恨。

  曹操的二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gān,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决心废掉世子曹丕,而立曹植。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往会引发动乱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据理力争,往往不惜豁出生命。但做主子的人却往往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便不再愿意听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屏退左右侍从,引谋士贾诩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贾诩回答:“对不起,刚才正好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

  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贾答:“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

  原来当年袁绍就是因为想要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几个儿子之间互相不服,各自拉帮结派,争斗不休,这才给了曹操可乘之机,灭了袁氏势力。刘表也因废长立幼导致了内部的斗争和分裂。

  言简意赅地表达你的看法,然后就保持沉默,留一个宁静的空间给别人好好思考,一个意想不到的主意也许就因此诞生了。在你批评别人时,适当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通常来讲,当你批评他人时,那人一定情绪相当激动。他也许不但不虚心接受意见,而且还会反唇相讥,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开脱。这时的你,最好就保持沉默吧。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需要一个人少说话做聆听者,否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争论不休,岂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什么事情,话说三分就够了。如果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多事情不需要点破,轻轻一提就可以了;如果对方不是一个聪明人,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说带比划,恐怕他也不能了解你的意思,又何必多费唇舌呢。就像孔子说的一样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是其次,做事才是最重要,把事情做好了,不需要说什么,别人自然能够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行而后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chuī牛,很少见诸事实;理想非常远大,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说和做都是一个人必须要掌握的两种能力。俗语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我们的意志和思想需要说出来,实践过程却需要做出来,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事情。有个小故事说美国人是边做边说,德国人是做了再说,日本人是做了也不说,中国人是说了不做。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是却说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大多喜欢说大话。国人比较好面子,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尊敬自己,因此,不顾事实真相,大chuī法螺成了人们的通病。

  世界上的事情在没有做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做成,或者是做不成。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况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影响事情的进程。因此即使还差一步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成功。就因为我们好面子,所以我们习惯于在事情还没做之前就自chuī自擂,说自己有多么厉害,到头来却不能把事情做好,结果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这种事情做得多了,就再也不会有人相信我们。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些官员就是因为自chuī自擂,结果丢官去职,甚至丢掉性命。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7年),天下大乱,唐昭宗忧心忡忡,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才能够辅佐自己,平息一切。时任国子监博士的朱朴自夸道:“如果我当宰相,一个多月就能使天下太平。”病急乱投医的唐昭宗相信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左谏议大夫,同平章事。

  朱朴昏聩无能,见识浅薄,是一个迂腐的儒生,根本就没有什么安邦定国的才能。诏令颁布之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当上了宰相的朱朴一直也拿不出一条能够让天下太平的措施出来。唐昭宗一怒之下将他贬到边疆蛮荒之地去了。

  世间万物都是复杂多变的,谁也不能预料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定事情的结果。把话说得太满,将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最终会将自己推向窘境。

  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不是说而是做,只有做好了,别人才会认可你,否则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很多时候,也许我们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完全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于是在没做之前就把话说满了,然而却因为一些意外情况事情没能做成。这样一来,也许别人本来是认可我们的,却因为这件事情而小瞧了我们。因此,话不要说得太满,即使将来做不成也不会丢掉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没有做成之前,什么都不要说,等到事情做成了再去跟别人说。

  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哗众取宠,什么话都往外说,很多不着边际的话到了这些人的嘴里,就变得活灵活现。也许别人不会把这样的话放在心上,但是一旦别人较起真来,自己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4/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