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威bī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以便斩草除根。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听到消息后,从楚国逃了出去,到了宋国,找到太子建。正巧宋国发生内乱,他只好跟着太子建去了郑国。郑国国君不愿意帮助太子建复仇,太子建勾结郑国大臣想要夺取郑国国君的位置,失败被杀。伍子胥只好投奔吴国。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楚国的各个城关都有伍子胥的画像。伍子胥出了郑国之后,东躲西藏,来到了吴楚jiāo接的昭关。伍子胥发现昭关有他的画像,昭关的军士盘查过往行人非常仔细。伍子胥愁得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居然把头发也愁得白了。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让人发愁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漠不关心,忧虑是自然会出现的。然而,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把忧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分忧虑。正常的忧虑可以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可以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而过分的忧虑则于事无补,反而使自己惶惑不安,使得事情越来越糟。当我们习惯忧虑的时候,忧虑就成了“谋害”我们的“凶手”。长时期的忧虑会让我们变得失去信心,任何事情到了我们这里都变成了值得忧虑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变得杞人忧天。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成了忧虑的一生,再也难以感知生命的意义,体悟生活的真谛。
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被世间的俗物所羁绊。“贪、嗔、痴、爱、憎、欲”是忧虑的根源,只因我们看不破这些,才会事事忧虑,时时忧虑。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心不可能完全剥离现实,但是也不能被现实所捆绑。让心游离于物外,自由地飞翔,我们就可以从忧虑中解脱出来。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大宗师》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的时间,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就回去,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都没有关系,都是自然本来的变化。特别是人到了老年,孔子讲“人之老,戒之在得”。人老了思想抓得越紧,手抓得越紧,因为日暮途远,来日无多,太阳就要下山了,前途茫茫,所以都想把握住。那些平时不爱钱的人,老了特别爱钱,平时特别大方的,老了以后,儿子也是我的,孙子也是我的。这就是不懂这个生命了,不知道“处顺”。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哀乐不能入也”。所谓喜怒哀乐都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的,这个情绪不动不是灰心,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喜欢的,也不是叫你不喜欢,高兴就笑一下,笑完了也就算了,要哭,哭完了也就算了,哀乐不入于心中。
这里讲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很复杂,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是是非非,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件事,庄子告诉我们要“安时而处顺”,也就是顺其自然。庄子讲逍遥游,讲的是心而不是身。身在生活中,是不可能逍遥的,只有心才能超脱万物,纵横天下,逍遥宇内。那么如何才能身心脱离呢?那就是要顺其自然。人作为一种负重体很难做到逍遥宇内,唯有顺其自然,借助自然的力量才能起飞,就像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一样,大鹏展翅九千里靠的是风的力量。
庄子讲“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就是讲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接受生活,则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会影响心境的情绪都不能进入心中。这就像“沾衣十八跌”的功夫一样,任何外来的事物在沾身之前就会被甩出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毫无感情的木头人,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毫无感觉,那就成了“活死人”了。我们所讲的顺其自然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无论是令人高兴的,还是令人难过的,都不让他们gān扰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情绪,该哭的时候就哭,该笑的时候就笑,但是哭完笑完就让它过去,我们全盘接受。
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我们不能qiáng行改变。任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即使令我们痛苦难堪,我们一样还是要以平静的心态接受,千万不要因为难过而拨动心弦,试图去改变。其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无论怎样,只要我们能接受,它就不再是个问题,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的,又何必沾惹尘世中的尘埃呢。一旦我们的心动了,沾染了尘埃,想要清除就不再那么容易。佛家讲“放下”是劝喻世人的,但是这并不容易做到。既然如此,gān吗不自始至终都保持“空”的状态呢!
酷暑时节,庙里的草地枯huáng了一大片。小和尚看到后对师傅说:“赶紧撒草籽吧!好难看啊!”师傅说:“等天凉了吧,随时。”
到了秋天,师傅买了草籽回来,让小和尚去撒,然而一阵秋风chuī来,草籽被chuī得四处乱飘。小和尚叫道:“不好了,草籽被风chuī走了。”“没关系,chuī走的都是空的,撒下也不能发芽。随性!”师傅说。
突然飞过来很多鸟啄食草籽,小和尚又喊道:“草籽都被鸟吃光了。”“吃不完的,随遇!”
半夜下了一场大雨,小和尚跑去对师傅说:“这下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全被水冲走了。”师傅说:“冲到哪里,就到哪里发芽,随缘!”
一个月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满了嫩芽,连没有撒草籽的地方也是,师傅说:“随喜!”
顺其自然是一种人生境界。能够顺其自然,循天道而行,必然能够超拔于万物,逍遥于人世间。佛家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在佛家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做到“空”。而“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事随缘法而行,必然能够超脱尘世之苦,逍遥人世间。
人到无求品自高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qiáng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qiáng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qiáng呢?”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有欲望是刚qiáng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所以真正刚qiáng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
欲望是人最大的牵绊,无论是对名利等世俗的欲望,还是对诗书礼义等高雅的欲望都会对人形成羁绊。欲望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高雅的欲望只要我们能够完全掌控住,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作为,在道德上形成瑕疵。然而欲望一旦脱离了我们的掌控,就会使我们失去自由,不能逍遥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