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_南怀瑾【完结】(13)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佛告诉我们: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他说,就整个宇宙来说,太空也还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在楞严经的前面,释迦牟尼佛曾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空是如此渺小,整个太空还是幻想构成。换句话说,太空是属于“七大”的范围,是物理的东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属的一个现象。何况我们还是因缘所生法的,还是太空物质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虫,叫作人类,而这些名词都是我们脑子所构想出来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吗?总之,太虚、太空还是一个幻境。何况我们这些学问,是这个太空里头的地球,地球里头的世界,世界里头的爬虫,这些爬虫叫人,人的脑子里头所构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说得好听叫推理,不好听就是估计、猜猜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注意这个“知”,你那个知道妄想起来的那个知,那一点的关系,加上执著这里面的构想,说妄因缘,说妄想是因缘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话,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了,本空嘛!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至于那些认为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为自然而来的,就更不要谈了。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yīn本因,同是妄想。所以佛说,我上面告诉你,我们这个五yīn——色、受、想、行、识,在发挥作用时,各有不同。归根结底,五yīn虽不同,但都是一个大妄想。

  世尊接着就五yīn的妄想性质各作解说,而后总结说:是五受yīn,五妄想成。这五种感受的yīn境,就是五种妄想的形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你们如果想知道他们的构成的因素和范围的话,现在我告诉你。

  五yīn第一个是色yīn,唯色与空是色边际。一种“形”或“相”的呈现,就是色;相对于“色”的呈现,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说是一种“空”。由于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严格说,也是一种“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属于色yīn的范畴。这也就是唯色与空,是色边际的道理。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譬如我们手一碰、一离,是受yīn范围里两大现象,这还是以大原则讲。如有些人与朋友分开,心里的感受很难过,那不是这个触,而是“想”所构成的触。这五yīn还要重重打滚的,等于中国算命讲五行,错综复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里头身心互相影响很大。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在想yīn的范畴里,有记得和忘记,两大作用型态的呈现。忘了就是对某件事情想不起来了,在“想”的天地里,呈现一片模糊,无记的相,所以同“记”一样的,属于想yīn的范畴,只是“记”与“忘”是相对的两种现象。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在行yīn的范围里,则是“生”“灭”两大相对作用型态的呈现。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就很难解释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灵一片,这是上一个“湛”。“入”,进入那个自性本体的,了无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性的范畴。

  此五yīn元,重叠生起。这是五yīn的根元,这五yīn就如同中国文化的五行,是同样的麻烦和复杂。五大因素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佛经里头有一部叫“五蕴论”,但是还没有讲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缘,也是根据十二个时辰来的,等于中国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无明就是子,无明缘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学术研究了。从前大陆上的大庙子,当方丈要收徒弟时,用达摩一掌金来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来是可以出家,或没有佛缘不要出家。达摩一掌金就是根据十二地支来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缘来的。你说灵光嘛!佛法讲一切唯心,大禅师大方丈们,就不用这一套。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一个凡夫的生灭,色没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则灭从色除,先在身体上想办法。如果身体的障碍除不去,五yīn脱不掉,那有什么用呢?闭起眼来打坐,只不过在这个身体里头打滚。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这边不通,那边通了,转来转去都不出这个身体。就象禅宗祖师骂人的话:闭起眼来,在那个黑山鬼窟里头作活计。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yīn的解脱是一步一步来,是科学的,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原则。当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从行yīn或识yīn解脱,步骤并不是完全固定的。顿悟是讲见地,渐修是讲修证。见地真到了,后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见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这本经书的重点在修证。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讲见地,后面统统讲的是渐修。换言之,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证方法。事实上,渐修不离顿悟,顿悟也不离渐修。

  你的构想是整套的计划,由初步开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统地解说,现在仍是先搜集资料。

  佛反对神通,但在几次重要说法时,他现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难出了毛病,佛嘱文殊菩萨赶快去救他。楞严经上讲,释迦牟尼佛两腿一盘,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为什么佛不自己去救?或者显神通,两手一抓,把阿难给抓回来,为什么?这都是话头。第二次从面门放光,第三次从胸卐放光,第四次从五体放光,第五次从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样,为什么?这些都要研究。

  有些经典花样特别多,像法华经里,统统讲故事,而故事里头找不出什么。其中第一个故事,佛一上来,就清堂了,佛也没开口,五千比丘就走了,为什么?这些处处都是问题,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学思想迷住了,叫好!认为这些重点很了不起。我写楞严经大义今释时,把地狱天堂略掉了,因为现在没人相信,实际上那里头大有学问。为什么人变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说,你一个念头,一个情绪动错了,那个因果就来了,这几十年中看得多了,时代不同,因果更快了,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认为最难懂的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其实,那不过是在文学上搞来搞去,还容易懂;但真正的学问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难懂的地方。

  现在讲七大的解脱——地水火风空觉识,只谈前面有关身体的四大。现代人打坐最喜欢搞气脉,什么三脉七轮等等,专门在身体里头玩。注意啊!那不过是色yīn境界而已,在这里头搞来搞去,花样多得很,玩得你晕头转向,头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这个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风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讲念头,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不知道连这个四大也是念头,楞严经上都指出来了。

  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中,阿赖耶识颂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9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