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_南怀瑾【完结】(40)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佛说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灭的现象,即知‘此生心自劳虑’,就知道这一生都是自寻烦恼,换句话说,等于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劳虑永断’,什么叫劳虑永断?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段清净的境界,叫作法界净。

  法界是‘华严经’常用的名词,有四种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一种法界。(二)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有这种理就有这种事实,有这种事实就有这种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么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碍。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够。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懂的事或没有见过的事,就轻易判定为迷信。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便将不知道的事说成没有,这是我们做人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另外还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种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法界呢?我们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东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对于人生的看法都带有悲哀的、痛苦的、遗憾的、罪恶的色彩。但是,一到了‘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恶都没有了,‘华严经’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着于空,执着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世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刚才所讲的是凡夫,现在所讲的是菩萨。菩萨是见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见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阶段。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这里说菩萨也有障碍,菩萨的障碍在哪里?‘见解为碍’什么叫见解?见就是观点,主观的成见;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萨虽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脱,甚至不被烦恼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这些都困不住他,解脱了。解脱的道理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学来说,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但却被自己的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就算在见解上得到了解脱,‘犹住见觉’。悟道的观念却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看不清楚自己。举个例子,如学者们,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样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样子,军人就有军人的样子。我常常说:假如学者没有书生气,军人没有粗bào气,商人没有铜臭气,这是第一等人。这就是‘犹住见常’的道理,自认为学问好,表现出一副很潇洒、很有学问的样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被自认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这里说:得道的菩萨被道困住了,所有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自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唷!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这种人也有好处,就是佛教界常说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些人就是学佛一年的境界,到处都是佛。‘学佛二年,佛在大殿。’佛离得远了一点,他身上的佛气也少一点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脱了,越学得久,越学得久,佛离得越远了。至于在座有些同学学佛学了十几年,那就‘佛在无边’了!(众笑)这是笑话,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笑话。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觉碍为碍’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话可作为注解,叫作‘悟迹未除’。虽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这种情形叫作没有登地的菩萨,也叫作因地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因地菩萨,在座诸位都是因地菩萨,不是果位菩萨,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功德不圆满,智慧不圆满。

  接着,佛又再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这一段是讲修行做功夫的方法与境界。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照’与‘觉’。照与觉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状态。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例如身体上气脉的变化,气走到那里,如何通啦!这是感觉状态,不要被感觉骗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说你的心不要被这种感觉牵着走,不要以为有了这些感觉,就很怎么了,就很了不起,这些是生灭法,有起有灭,会变化去的。第二个是知觉状态,例如,打坐有时觉得很清静,好像空了,觉得很安详自在。这种宁静、空灵、安详的知觉状态,每种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里一跪,非常诚恳地祷告,感受到‘圣灵降体’,这也是中国所讲‘诚则灵’的道理,是我们的觉照起了作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0/4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