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_吴晓波【完结】(83)

2019-03-10  作者|标签:吴晓波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对数码技术不够敏感以及战略上的一再迟疑,柯达在全球市场步步败退,2002年,全球数码相机首度超过传统相机,而柯达却仍然坚持传统的胶卷市场。2004年柯达亏损一亿一千三百万美元,2005年亏损七亿九千九百万美元,2006年亏损三亿四千六百万美元,2007年,柯达为业务重组又花了六亿美元。2005年,一直对叶莺十分倚重的邓凯达因战略失措而离开柯达,有人甚至指责说,正是因为投入巨资收购中国的胶卷企业,并对此寄予了过大的期望,影响了柯达全球业务的转型。如果此论成立,那么,战功显赫的叶莺竟成“罪人”。

  2007年底,柯达宣布退出乐凯,随着柯达的退出,一场历时十年之久的全行业购并战略宣告失利。十年间,具有超级商业才能的叶莺投注全部心血,在中国市场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可是同时,柯达却失去了整个战役。

  ◆加盟柯达

  时间停在1997年的早chūn,没有人能够断定,大谈判的进行离朱铬基和裴学德1994年共识的初衷是近了,还是远了。

  已长达三年的谈判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朱铬基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能够水落石出,但民族主义的风bào把这一切冲刷得面目模糊;裴学德希望柯达抓住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但这个国家形势的变化有些不可捉摸,而老对手富士和阿克发已经出手阻击,罗切斯特的反对声音也高了好几个分贝,谁来帮助柯达把握大谈判的最后进程?

  “Ying,你过来吧,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裴学德热切召唤叶莺加人大谈判。

  当时,身材娇小、装扮人时的叶莺刚刚被美国政府从台湾调到北京,成为美国驻京外jiāo官的第一位女性,担任仅次于驻华大使的公使衔商务参赞。那个时候,正是中美关系的低cháo,李登辉刚从美国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后返回台湾。中国人被激怒了,对美国人给李登辉这个表演的机会十分生气,大使馆死气沉沉,商务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叶很清楚,这个时候派她到北京的苦心。一个职业外jiāo官的梦想就这样几近完成,谁都知道来到中国政治心脏北京开始外jiāo生涯的意味。

  叶莺是一个很“性感”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绝不肯素面示人。在离台赴京前,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一改自己厚重的政经风格,相当细腻地描写了这位活跃于政坛的女人:身穿膝上七公分短裙、脚踩三寸高跟鞋……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让她笑起来,显得分外神采飞扬……《天下》形容她“翩翩周旋于两岸三地”。叶莺果然带着这些神采,翩翩而来。

  一个性感的女外jiāo官加入了大谈判,这本身就很有噱头。但裴学德急切召唤叶莺加盟的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叶莺的独特经历,以及由此造就的她对中国事务不寻常的理解和把握。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叶莺的人生。

  叶莺生在北京,却在台湾长大,母亲在她两个月时便去世,她由一生戎马的父亲一手带大。

  但这个家庭有些不同的是,他们是清朝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不像今天风靡一时的清官戏中在两岸三地间飞来飞去的小燕子、公主格格那样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叶的家族早就在中国历史裹挟的风làng中颠簸。

  正如当时许多对中国前途充满关切的年轻人那样,父亲信仰了当时在中国极富有号召力的“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众所周知,后来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败退台湾。父亲和襁褓中的叶莺分别辗转去到台湾。父亲没有再娶,将心血倾注在自己的独生女身上。

  作为掌上明珠,叶莺却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和教育。

  叶家这位大小姐就这样长成。父辈的命运不能不在叶莺心里留下印痕,但她笃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男孩和女孩”。她心中的女孩,最初梦想的是那翩翩起舞的芭蕾,但芭蕾梦最终还是埋在了心底。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叶莺开始在新闻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当时她曾独家专访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叶莺投身于美国外jiāo界,开始职业外jiāo官的梦想。

  当时,中国还陷于十年内乱,美国外jiāo官政策集中在印度支那,对大陆“隔岸观火”。叶莺作为美国外jiāo官在缅甸初试身手,与各色各样的外jiāo官打jiāo道,看惯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外jiāo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朝鲜的外jiāo官与韩国外jiāo官大打出手,北越的外jiāo官与美国外jiāo官握手后赶快用手帕擦手……这对于外jiāo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场。随后,叶莺被派驻香港,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大陆新的大变局:“四人帮”下台,中国从“十年内乱”中走出。

  1978年,叶莺离开美国政府,进入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工作,时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推行双语运动,叶莺与《海峡时报》有一个合作,就是把中国历史故事用最简单、最白的话写出来。李光耀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只是通晓自己的母语,新加坡就无法生存。只懂得英语的后果则是倒退,我们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失去那分内心的自信——是这种自信,让我们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在参与这样富有远见的事情后,叶莺回到了美国,加盟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或许是一个命运最大的安排,她遇上了当时最大的新闻:邓小平访美。

  1979年,叶莺作为NBC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她此后的生命轨迹就在冥冥中只与一个主题有关了——中国。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永久回味的年代:中美建jiāo,邓小平访美。

  这些镜头通过卫星都传回了中国大陆。刚刚从动乱中回过神的中国人,新奇地看着这些感叹不已。叶莺亲身经历了这样非凡的时刻。在最光辉的晚上,叶莺出现在面向亿万中国人转播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镜头中,在半个小时的现场转播中,独担大任。如果以当时的收视率衡量,一个电视从业者已经足可以“封山”。

  “中国要走商务的路。”叶莺感悟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变革jīng神。

  此时的叶莺“扣上了非常重要的时间环节”,加入美国国务院,走出无冕之王的光环,再次进入外jiāo界。

  1982年,作为美国商务外jiāo官,她来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南方重镇——广州。“那是广州的鼎盛时代,全世界最大的七个石油公司都在广州,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大亚湾的核电站正在兴建……全国所有的重心都在广州……”广州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此时的广东已经开始了一场迄今看来依旧堪称伟大的实验,领跑中国。那时广州只有两个总领事馆——日本、美国,最活跃的是美国领事馆,最活跃的商务外jiāo官是叶莺。在中国南方充满梦想的舞台上,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活力和才能。

  从深圳机场获得美国政府基金支助的可研报告,到深圳百事可乐的工厂,可口可乐的福建瓶装厂,直至柯达在厦门转让设备给福达的“草原二号”的签约典礼……叶莺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中美经贸场合,异常活跃。这位女外jiāo官并非只是停留在这些鲜花与美酒之中,她也看到了水下的暗流,美国大企业与中国环境冲突频繁。她亲身介入其间,处理那些根本没有巨额商业合同签约典礼那样风光的事情。这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之间另一面的真实。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3/9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