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31]参见尼尔・弗格森:《文明》,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132]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qiáng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33]崔瑞德、牟复礼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页。
[134]《明史・食货志》:“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
[135]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11页。
[136]参见章嗣衡的奏折及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
[137]参见梁小民:《小民话晋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8]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139]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303页。
[140]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41]参见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2]李鸿章:《妥议铁路宜折》,1880年。
[143]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huáng纯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144]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陈cháo、陈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
[145]吉田茂:《激dàng的百年史》,孔凡、张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146]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臧新远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47]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4页。
[148]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3—674页。
[149]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cháo: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15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0页。
[151]杨小凯:《民国经济史》,《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152]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huáng金时代(1911-1937)》,张富qiáng、许世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239页。
[153]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huáng金时代(1911-1937)》,张富qiáng、许世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154]今译亨利・乔治,美国19世纪末期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主张土地国有化。
[155]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2页。
[15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15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06页。
[158]参见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版。
[159]帕克斯・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杨希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
[160]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6页。
[16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5页。
[162]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163]薄一波:《若gān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164]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16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166]薄一波:《若gān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167]桂勇:《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6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页。
[169]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魏海平、艾平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页。
[170]周天勇:《现代化要对得起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9日。
[171]刘小萌、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大cháo》,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172]胡鞍钢:《中国经济政治史论(1949—1976)》(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6页。
[173]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174]吴晓波:《吴敬琏传》,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9—96页。
[17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9页。
[176]吴晓波:《激dàng三十年(上卷)》,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177]参见吴晓波:《农民创世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78]袁庚:《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1978年10月9日。
[1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1980年7月15日。
[180]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战略的灵感,应该得自于匈牙利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他在《短缺经济学》一书中雄辩地论证了计划经济的“均衡性缺陷”,此书于“巴山轮会议”之后的1986年在中国出版,影响甚大。
[18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18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2月20日。
[183]关于“新权威主义”,可参见萧功秦的《新权威主义:痛苦的两难选择》一文,载于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8页。
[184]参见陆昊:《厉以宁评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5]在1987年,有九个课题组向国家体改委递jiāo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厉以宁、吴敬琏二人的课题组分别代表了两个流派。这九个方案被结集成《中国改革大思路》一书,由沈阳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186]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371页。
[18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188]参见C.E.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