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完结】(61)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是 前者的代表,他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 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在自己生 前未发表的笔记中,普鲁斯特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jīng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 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 而且惟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圣伯夫把文学创作与谈话混为一 谈,热中于打听一个作家发表过一些什么见解,而其实文学创作是在孤独中、在一切谈话都 沉寂下来时进行的。一个作家在对别人谈话时只不过是一个上流社会人士,只有当他仅仅面 对自己、全力倾听和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之时,亦即只有当他写作之时,他才是一个作家。 因此,作家的真正的自我仅仅表现在作品中,而圣伯夫的方法无非是要求人们去研究与这个 真正的自我毫不相gān的一切方面。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 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海明威简洁地说:" 只要是文学,就不用去管谁是作者。"昆德拉则告诉读者,应该在小说中寻找存在中、而非 作者生活中的某些不为人知的方面。对于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他生命中最严肃的事情便是 写作,他把他最好的东西都放到了作品里,其余的一切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因此,毫不奇怪 ,他绝不愿意作品之外的任何东西来转移人们对他的作品的注意,反而把他的作品看作可有 可无,宛如--借用昆德拉的表达--他的动作、声明、立场的一个阑尾。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 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之于众,甚至连他的打 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其结果是使任何事物都无法成熟,每一时刻都被下一时刻所消耗 ,根本无积累可言。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 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惟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 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 的作品就必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 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 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 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 -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九 结构的自由和游戏jīng神

  关于小说的形式,昆德拉最推崇的是拉伯雷的传统,他把这一传统归纳为结构的自由和游戏 jīng神。他认为,当代小说家的任务是将拉伯雷式的自由与结构的要求重新结合,既把握真正 的世界,同时又自由地游戏。在这方面,卡夫卡和托马斯?曼堪为楷模。作为一个外行,我 无意多加发挥,仅限于转述他所提及的以下要点:

  1主题--关于存在的提问--而非故事情节成为结构的线索。不必构造故事。人物无姓 名,没有一本户口簿。

  : >

  小说的智慧(8)

  周国平

  2主题多元,一切都成为主题,不存在主题与桥、前景与背景的区别,诸主题在无主题性 的广阔背景前展开。背景消失,只有前景,如立体画。无须桥和填充,不必为了满足形式及 其qiáng制性而离开小说家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3游戏jīng神,非现实主义。小说家有离题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写使自己入迷的一切,从多 角度开掘某个关于存在的问题。提倡将文论式思索并入小说的艺术。

  为了证明小说形式方面的上述探索方向的现代性,我再转抄一位法国作家和一位中国作家的 证词。这些证词是我偶然读到的,它们与昆德拉的文论肯定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更具证明 的效力。

  法国作家玛格里特?杜拉:"写作并不是叙述故事。是叙述故事的反面。是同时叙述一切。 是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又叙述这个故事的空无所有。是叙述由于一个故事不在而展开的故事。 "

  中国作家韩东:我不喜欢把假事写真,即小说习惯的那种编故事的方式,而喜欢把真事写假 。出发点是事实和个人经验,但那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假,假的部分即越出新闻真实的 部分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附带说一句,读到韩东这一小段话时我感到了一种惊喜,并且立即信任了他,相信他是一个 好的小说家,--我所说的"好",不限于、但肯定包括艺术上严肃的含义。也就是说,不 管他的小说怎样貌似玩世不恭,我相信他是一个严肃的小说艺术家。

  19978

  : >

  孤独的价值(1)

  周国平

  一

  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 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担心,一 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 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jīng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jīng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 此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 作用。

  事实上,jīng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的。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 的人际关系是jīng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惟一源泉。反之, 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jīng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 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 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 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其实,对孤独的贬损并不限于今天的jīng神科医学领域。早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已经把无 家无邦的人斥为自然的弃物。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据以发挥,断言人是最合群的 动物,接着说出了一句名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shòu,便是神灵。"这话本身说得很漂亮, 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开来大做文章,压根儿不再提后半句。后来培根引用这话时, gān脆说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纯属邪说。既然连某些大哲学家也对孤独抱有成见,我就 很愿意结合着读斯托尔的书的心得,来说一说我对孤独的价值的认识。

  二

  jiāo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jiāo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 jiāo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jiāo往更为重要的一 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jiāo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1/15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