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jīng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 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 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 感到意外的。
199711
: >
婚姻中的爱情
周国平
关于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人们也已经说得很多了。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婚姻的确是爱情的坟墓,而爱 情又的确是婚姻的基础,那就等于说,婚姻必然自毁基础,自掘坟墓,真是一点出路也没有 了。
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思路。有一些人(包括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婚姻和爱情在本 性上就是冲突的,因此必须为婚姻寻找别的基础,例如习惯、利益、义务、抚育后代之类。 与此不同,我仍想坚持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价值立场,只是要对作为婚姻之基础的爱情重新 进行定义。
一个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婚姻中的爱情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我发现,人们之所以视婚姻与爱情为彼此冲突,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爱情的理解过于狭窄, 仅限于男女之间的làng漫之情。这种làng漫之情依赖于某种奇遇和新鲜感,其表现形式是一见钟 情,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这样一种感情诚然也是美好的,但肯定不能持久,并 且这与婚姻无关,即使不结婚也一样持久不了。因为一旦持久,任何奇遇都会归于平凡,任 何陌生都会变成熟悉。试图用婚姻的形式把这种làng漫之情延续下去,结果当然会失败,但其 咎不在婚姻。
如果我们把爱情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极其深笃的感情,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决不仅限于làng 漫之情,事实上还有别样的形态。一般来说,làng漫之情往往存在于婚姻前或婚姻外,至多还 存在于婚姻的初期。随着婚龄增长,làng漫之情必然会递减,然而,倘若这一结合的质量确实 是好的,就会有另一种感情渐渐生长起来。这种新的感情由原来的恋情转化而来,似乎不如 恋情那么热烈和迷狂,却有了恋情所不具备的许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 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我们不 妨把这种感情看作亲情的一种,不过它不同于血缘性质的亲情,而的确是在性爱基础上产生 的亲情。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被承认为爱情的一种形态,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形态。为了与那 种làng漫式的爱情相区别,我称之为亲情式的爱情。婚姻中的爱情,便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 。按照这一思路,婚姻就不但不是爱情的坟墓,反倒是爱情--亲情式的爱情--生长的土 壤了。
大千世界里,许多làng漫之情产生了,又消失了。可是,其中有一些幸运地活了下来,成熟了 ,变成了无比踏实的亲情。好的婚姻使爱情走向成熟,而成熟的爱情是更有分量的。当我们 把一个异性唤做恋人时,是我们的激情在呼唤。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亲人时,却是我们的 全部人生经历在呼唤。
199712
: >
世上本无奇迹
周国平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二百周年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感想说,她觉得这本 书像是一部万古常新的无名氏作品,而不像是若gān年前某个人的jīng心之作,因此,要庆祝它 的生日,就像庆祝史前巨石柱的生日一样令人感到奇怪。这话道出了我们读某些经典名著时 的共同感觉。当然,即使在经典名著中,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多的,而《鲁滨逊漂流记》也许 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故事本身是尽人皆知的,它涉及一桩奇遇: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 于活着回到了人群中。可是,知道这个故事与读这本书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你仅仅知道故事 梗概而不去读这本书,你将错过最重要的东西。一部伟大的小说,其所以伟大之处不在故事 本身,而在对故事的叙述。在笛福笔下,鲁滨逊的孤岛奇遇是由许许多多丝毫不是奇遇的具 体事件和平凡细节组成的,他只是从容道来,丝毫不加渲染,一切都好像是事情自己在那里 发生着。他的叙事语言朴实,准确,宛若自然天成,因此而极有力量,使我们几乎不可能怀 疑他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我们仿佛身历其境地看到,只身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怎样由惊 恐而到渐渐适应,在习惯了孤独以后,又怎样因为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脚印而感到新的惊恐。 我们看到他为了排除寂寞,怎样辛勤地营建自己的小窝,例如怎样花费四十二天工夫把一棵 大树做成一块简陋的搁板。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十分真实的,倘若我们落入那个境遇里 ,我们也会那样反应和那样做。鲁滨逊能够在孤岛上活下来,靠的不是超自然的奇迹,而是 生存本能和一点好运气罢了。
在过去的评论中,人们常常qiáng调笛福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小说的主旨是鼓chuī勤劳求生和致 富。在我看来,即使这部小说含有道德训诫的意思,也决非如此肤浅。在现实生活中,笛福 是一个很入世的人,曾经经商、从政、办刊物,在每一个领域都折腾得很厉害,大起大落, 最后失败得也很惨,是一个喜欢折腾又历尽坎坷的人。他自己总结说:"谁也没有经受过这 么多命运的播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到了晚年,他才开始写小说。使我 感到有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借了鲁滨逊的眼光,表达了对俗世的一种超脱和批评的 立场。在远离世界并且毫无返回希望的情形下,鲁滨逊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完全变了。他 的眼光的变化,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两点。一是对财富的看法。由于他碰巧落在一个物产丰 富的岛上,加上他的勤勉,他称得上很富有了。可是他发现,财富再多,他所能享受的也只 是自己能够使用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非常有限的,其余多出的部分对于他没有任何实际价 值。由此他意识到,世人的贪婪乃是出于虚荣,而非出于真实的需要。另一是对宗教的看法 。如果说他还是一个基督徒的话,他的宗教信仰也变得极其单纯了,仅限于从上帝的仁慈中 寻求活下去的勇气和安宁的心境。由此他回想人世间宗教上的一切烦琐的争执,看破了它们 的毫无意义。我相信在这两点认识中包含着某种基本的真理。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 ,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我们不免很看重。但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 妨也用鲁滨逊的眼光来看一看世界,这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我们将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 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jīng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 谛。
孤岛遐想是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只身一人漂流到了一座孤岛上,这种情景对于想像力 是一个刺激。不过,我们的想像力往往底气不足,如果没有某种làng漫的奇迹来救助,便难以 为继。最后,也就只好满足于带什么书去读、什么音乐去听之类的小情调而已。在鲁滨逊的 孤岛上也没有奇迹。那里不是桃花源,没有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那里不是伊甸园,没有女 人和艳遇。鲁滨逊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凭借从 一个文明社会中抢救出的少许东西,重新开始建立这个文明社会。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 不因此而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 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