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完结】(67)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dàng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 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 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 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 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 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 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9985

  : >

  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 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 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qiáng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 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 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 赏、jiāo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jīng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 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qiáng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 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 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 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 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 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 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 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gān。不感兴趣而硬读 ,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 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 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尔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做最著名的 引起厌倦的方式,宣布乔伊斯作品的费解是作者的失败。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 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 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dàng,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 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 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 。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 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19986

  : >

  另一个韩愈

  周国平

  去年某月,到孟县参加一个笔会。孟县是韩愈的故乡,于是随身携带了一本他的 集子,作为旅途消遣的读物。小时候就读过韩文,也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 但是印象里他是儒家道统的卫道士,又耳濡目染"五四"以来文人学者对他的贬斥,便一直 没有多读的兴趣。未曾想到,这次在旅途上随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发现了另一个韩愈 ,一个深通人情、明察世态的韩愈。

  譬如说那篇《原毁》,最早是上中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当时还背了下来。可是,这次 重读,才真正感觉到,他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不能优秀,因为 嫉妒而怕别人优秀,这是多么准确。最有趣的是他谈到自己常常做一种试验,方式有二。其 一是当众夸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表示赞同的只有那人的朋党、与那人没有利害竞争的 人以及惧怕那人的人,其余的一概不高兴。其二是当众贬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不表赞 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种人,其余的一概兴高采烈。韩愈有这种恶作剧的心思和举动,我真觉得 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联想起自己的类似经验,发出会心的一笑 。

  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分兵坚守睢阳,一年后兵尽粮绝,城破殉难。由于城是先从许远所 守的位置被攻破的,许远便多遭诟骂,几被目为罪人。韩愈在谈及这段史实时替许远不平, 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之将死,其器官必有先得病的,因此而责怪这先得病的器官,也 未免太不明事理了。接着叹道:"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这个小例子表明 韩愈的心态何其正常平和,与那些好唱高调整人的假道学不可同日而语。

  在《与崔群书》中,韩愈有一段话论人生知己之难得,也是说得坦率而又沉痛。他说他平生 jiāo往的朋友不算少,浅者不去说,深者也无非是因为同事、老相识、某方面兴趣相同之类表 层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而来往已经密切,后来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只好保持下 去了。我很佩服韩愈的勇气,居然这么清醒地解剖自己的朋友关系。扪心自问,我们恐怕都 不能否认,世上真正心心相印的朋友是少而又少的。

  至于那篇为自己的童年手足、与自己年龄相近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我难以描述读 它时的感觉。诚如苏东坡所言,"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读了不掉泪是不可能的 。最崇拜他的欧阳修则好像不太喜欢他的这类文字,批评他"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是 ,在我看来,常人的真情达于极致正是伟大的征兆之一。这样一个内心有至情、又能冷眼看 世相人心的韩愈,虽然一生挣扎于宦海,却同时向往着"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 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隐逸生活,我对此是丝毫不感到奇怪的。可惜的是,在实际 上,他忧患了一生,死后仍摆脱不了无尽的毁誉。在孟县时,我曾到韩愈墓凭吊,墓前有两 棵枝叶苍翠的古柏,我站在树下默想:韩愈的在天之灵一定像这些古柏一样,淡然观望着他 身后的一切毁誉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7/15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