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完结】(73)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第二,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但是,这门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多分支学科的大本 营却不在中国,而在譬如说日本或者法国。这当然是敦煌文物流散的一个直接后果,使得一 些西方学者得以捷足先登,占山为王。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国敦煌学的起步就成了中国学者 到海外追寻、抄写、研究文献的过程。由于政治动乱频繁和经济贫困,中国学者即使在这方 面也是举步维艰,拥有的条件完全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所以,在日本汗牛充栋的敦煌学著 作面前,中国已有的成果至少在数量上显得十分可怜,以至于日本学者敢于理直气壮地宣称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面对以上事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感到痛心,同时又时常陷入深思。我不断问自己一 个问题:在一九〇〇年王道士发现藏经dòng之后,假如没有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相继来盗宝, dòng内这些珍贵经卷和文书的命运会如何?答案几乎不容置疑:一定会更惨。这个结论由一件 事便可推断,便是一九〇九年中国政府接管了藏经dòng之后,决定把劫后剩余藏品运jiāo京师图 书馆保管,结果是从敦煌到北京,这批卷子一路遭劫,劫掠者都是以权谋私乃至监守自盗的 官员和名流。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的文物至少都缴给了各自的国家,被他们的博物馆jīng心收 藏起来,日后尚可供赏析研究,而这些同胞所获的赃物却统统进了私宅,然后又大量地流失 于市场,敦煌这一部分藏品的数量和面貌已经成了永远不可知的谜。

  我无意替斯坦因等人辩护。他们当年获取敦煌文书的手段绝非光明正大,说得上坑蒙拐骗, 他们的考古挖掘不乏破坏性行为,他们运走中国文物更是属于帝国主义行径。但是,我承认 我的心情是矛盾的。藏经dòng发现之时,清朝政权处在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之中,地方政府极 其昏庸,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又如此愚昧无知,这一切已经注定了dòng内藏品的悲惨命运。外 国考察家在那个时候到来,完完全全是乘虚而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们满载而归。而 如果他们不来,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藏品也几乎必定会被我们自己的同胞糟蹋殆尽。像斯 坦因这样的人毕竟是懂行之人,他知道这些文物的珍贵价值,他在每次考察后撰写和出版详 尽的考古报告,并把相关材料jiāo由沙畹等专家整理刊布,便是最好的证明。伯希和更是一代 汉学大师,虽然他没有把主要jīng力放在敦煌学上,但他在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方面绝不逊于 斯坦因。在当时的中国,肯定有学术能力不亚于甚至超过他们的人,例如罗振玉和王国维。 可是,也正是在当时的中国,以区区布衣的微弱力量是无论如何抵御不了全局性的腐败的。 因此,封闭了几乎一千年的藏经dòng真是开启得不是时候,等待着它的宝藏的只有两种前途, 不是沦落异国,便是毁于故乡。出于民族自尊心,我坚决反对前一种结局。但是,如果我真 正珍惜这些文化遗产,我就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它们被保存着而不是被毁灭掉,哪 怕是保存在中国之外的某些地方。只要它们还存在着,就有回来的可能,即使回不来,也比 不存在好得多。

  历史不容假设,发生了的事终究已经发生了。可是,我忍不住还要作第二个假设:如果莫高 窟第十六窟甬道左墙没有在一百年前的那一天裂出一条缝,如果这条缝推迟三十年甚至一百 年裂出,从而把藏经dòng的发现也相应推迟,情况是否会好得多?回答似乎应该是肯定的。然 而,想到在我们今天的各种重大工程方案中,文物保护仍被摆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上,想到各 地不断发生的目光短浅的和利欲熏心的破坏文物事件,我的信心又有了一点动摇。以我们今 日的国力和觉悟,敦煌文物大规模外流这样的事情的确不会发生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进 一步的觉悟,不但对民族负责,而且对人类负责,中国境内的一切历史遗物,不管是露在地 面上的还是仍然埋在地下的,不但把它们看做民族的财产,而且把它们看做人类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觉悟,它们在我们这里就始终是非常不安全的。我们已经很当然地认 为外国人掠走中国文物是对我们的民族犯罪,有朝一日倘若我们还当然地认为中国人破坏中 国文物是对人类犯罪,我们才算真正从敦煌痛史中吸取了教训。

  在事隔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流散在外国的敦煌文献的主体部分业已整理出版,相关著作 正陆续翻译成中文。遥想当年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奔走于八宝胡同--伯希和在京的临时居 处--的匆忙身影,董康、胡适、郑振铎、王重民等人在国外图书馆里埋头抄录的辛勤姿势 ,相比之下,中国今日的研究者的条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敦煌文 献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因而也能被中国学者共享了。那么,我期望中国的敦煌学研 究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以此证明我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如果敦煌文献未曾大规模外流,敦 煌学的大本营就不会在日本或者法国。

  20009

  : >

  jīng子与卵子

  周国平

  一个男哲学家告诉我们:男人每隔几天就能产生出数亿个jīng子,女人将近一个月才能产生出 一个卵子,所以,一个男人理应娶许多妻子,而一个女人则理应忠于一个丈夫。

  都是从性生理现象中找根据,结论却互相敌对。

  我要问这位女jīng神分析学家:jīng子也很像一条轻盈的鱼,卵子也很像一只迟钝的水母,这是 否意味着男人比女人活泼可爱?我还要问她:在性生活中,男人she出jīng子,而女人接受,这 是否意味着女性的确是一个被动的性别?

  我要问这位男哲学家:在一次幸运的性jiāo中,上亿个jīng子里只有一个被卵子接受,其余均遭 淘汰,这是否意味着男人在数量上过于泛滥,应当由女人来对他们加以筛选而淘汰掉大多数 ?

  我真正要说的是:性生理现象的类比不能成为性别褒贬的论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在男女之间分优劣比高低的议论,虽然不像这样披着一层 学问的外衣。两性之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否认这种差异当然是愚 蠢的,但是,试图论证在这种差异中哪一性更优秀却是无聊的。正确的做法是把两性的差异 本身当作价值,用它来增进共同的幸福。

  超出一切性别论争的一个事实是,自有人类以来,男女两性就始终互相吸引和寻找,不可遏 止地要结合为一体。对于这个事实,柏拉图的著作里有一种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 人,身体像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 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我曾经认为这种解释太幼稚,而现在,听多了现代人的性别 论争,我忽然领悟了它的深刻的寓意。

  寓意之一:无论是男性特质还是女性特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 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譬如说,如果说男性刚qiáng,女性温柔,那 么,只刚不柔便成脆,只柔不刚便成软,刚柔相济才是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3/15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