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_周国平【完结】(9)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第17节:个人思维

  作者:周国平

  34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人们知道些什么?一些人在糊里糊涂地受影响,另一些人又糊里糊涂地去批判,真是一笔糊涂帐。所以,的确应该加以引导一一不但对青年学生,而且对青年导师。其实,现代西方的大思想家恰恰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严肃批判者,他们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表明:"全盘西化"是不足取的。因此,大可不必对现代西方思cháo的引进感到神经紧张。

  35"什么是直觉?直觉就是创造性思维……"

  许多时候,像这样用一个含义相近的名词代替另一个名词,人们就自以为作了解释,也自以为弄懂了。

  36

  做哲学家和读哲学系完全是两回事。哲学本质上只能自学,哲学家必定是自学成才的。如果说有老师,也仅是历史上的大哲人,他直接师事他们,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哲学系的学生中,有此自学能力的不足什一。

  37

  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即的东西,诗人追求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哲学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即的东西。

  38

  个人思维犹如人类思维一样,走着从混沌(感性)到分化(知性)到整合(理性)的路。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走到底的。有的人终生停留在第一阶段,其低能者成为可笑的老孩子,才高者成为艺术家。多数人在第二阶段止步,视其才能的高低而成为一知半解者或科学家。达到第三阶段的必是哲学家。

  39

  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有自己的行话。有时候,不同的行话说着同一个意思。有时候,同一种行话说着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但没有翻越不了的山头,灵魂之间的鸿沟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对同行说行话,对朋友吐心声。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艺术

  1

  每个人都有那种奇妙的瞬时的感觉,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日常琐屑生活的cháo流把他们冲向前去了,他们来不及、顾不上去回味和体验。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赋予形式,表达不出来。只有少数人既能抓住,又能赋予形式。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难的是赋予自己的感受以适当的形式。天才与-般聪明人的区别就在于此。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极少数人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了自己的东西。

  2

  有一种人,感受性甚好,知识面甚广,但-切都是碎片,没有能力把它们组织成-个活的躯体。

  知识和感受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驾驭它们的能力,善于赋予形式.否则-切都会白白流失。

  3

  质朴是大师的品格,它既体现在日常举止中,也体现在作品中。这是一种丰富的简洁,深刻的平淡,自信的谦虚,知道自己无需矫饰。相反,那些贫乏浅薄之辈却总是在言谈和作品中露出浮夸高深狂妄之态,因为不如此他们就无法使自己和别人相信他们也是所谓艺术家。

  第18节:艺术

  作者:周国平

  4

  只有质朴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

  5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玄妙复杂,或把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明白,都是不寻常的本领。前者靠联想和推理,后者靠直觉和dòng察。前者非聪明人不能为,能为后者的人则不但要聪明,而且要诚实。

  6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与他相比,许多作家都太知识分子气了,哪怕写起平民来也是满口知识分子语言。托氏相反,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说的仍然是普通的语言,日常生活的语言。事实上,人们历来用生活语言说话,用书本语言写书,已沿成习惯。用书本语言说话和用生活语言写书都是难事,前者非不可救药的书呆子不能为,后者非不可企及的大师不能为。

  7

  文字平易难,独特也难,最难的是平易中见出独特,通篇寻常句子,读来偏是与众不同。如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方可称作风格。

  8

  刻意求来的独特是平庸的另一副面孔,你会发现,它其实在偷偷地模仿,而它本身也是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真正的独特是不可模仿的。它看不见,摸不着,而你却感觉到它无处不在。它不是某些jīng心做出的姿态,而是贯穿作者全部作品的灵魂。这便是我所理解的风格。

  9

  好艺术家像好女人好男人一样,总那么纯,这是一种成熟的单纯,一种有深度有力度的单纯。他们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却又不为时代的五光十色所侵染,不为成败所动摇,耐得寂寞,也耐得喧嚣,始终保持本色。

  10

  艺术家所可追求的,无非生前的成功、死后的名声、创作的快乐三者。世事若转蓬,生前的成功究系偶然。人死万事空,死后的名声亦属无谓。唯有创作的快乐最实在,最可把握。艺术家是及时行乐之徒,他的乐便是创作的快乐,仅此一项已足以使他淡然于生前的成功和身后的名声了。

  11

  如今梵高的一幅画的拍卖价高达数百万甚至数gān万美元了,他在世时的全部生活费用还够不上做这个数字的一个小零头。

  你愿意做梵高,还是拍卖商?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12

  毕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终于圆熟之时,生命也行将结束了。这是艺术大师的悲哀。

  13

  我能理解那些销毁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的艺术家,他们的动机并非为己扬善掩恶,倒是因为爱美成癖。

  14

  凡缪司,必永远漂泊。唯有法利赛人才有安居乐业的福气。

  15

  也许新鲜感大多凭借遗忘。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感觉都琢磨透并且牢记在心,不久之后他就会发现世上没有新鲜东西了。

  艺术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远新鲜。

  第19节:艺术气质

  作者:周国平

  16

  艺术家常常是不爱jiāo际的,他太专注于内心了。在一般社jiāo场合,他可能显得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因而在俗人眼中不是个有趣的人物。但不少人却把社jiāo场合的活跃和有趣看作艺术气质的标志。

  17

  所谓艺术气质,其实包括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诗人气质,往往是忧郁型的。另一种是演员气质,往往是奔放型的。前者创造,后者摹仿。这里指的不是职业。事实上,有的诗人是演员气质的,他在摹仿;有的演员是诗人气质的,他在创造。

  18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说,艺术是人生的兴奋剂。其实还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剂,又是兴奋剂。艺术就是人生的酒。至于它哪种作用更显著,则是因人而异的,就像不同体质的人对酒有不同的反应一样。

  19

  文学是人生感受的表达和人生画面的描绘,哲学是人生根本问题的体悟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哲学是息息相通的,一个好的文学家不能没有哲学的素养。但是,当今文学界的时髦做法是搬弄哲学上的新概念、新术语,并且自以为这便是在追求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哲学深度,此时此刻,我不禁要说:没有比伪哲学、坏哲学更加败坏文学的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1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