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33)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三、拥有道德生活:灵魂的善良和高贵

  内在生活的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生活。关于道德,我qiáng调两个东西,一是要有同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二是要有做人的尊严,做一个灵魂高贵的人。(略,参看本书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结语

  综上所述,拥有内在生活,就是拥有活跃、自由的智力生活,丰富的情感生活,善良、高贵的道德生活。也就是拥有自由的、丰富的、善良和高贵的jīng神品质,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优秀的人。只有拥有高质量的内在生活,外在生活也才会是高质量的,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同样存在处理好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关系的问题。不妨说,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外在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生活。现在中国在经济上越来越qiáng大、富裕了,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这就够了吗?我认为是不够的,中国还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你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又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思想资源很丰富,你有这个责任。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在现代世界上做一个文化大国,光靠历史悠久是不行的,光靠宣传和输出国粹也是不行的。要靠什么呢?

  我在这里想引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话,他叫邓正来,在最近出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中国现在加入了wto,加入了很多国际条约,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已经真正进入到世界结构里面去了,对世界结构规则的修改或制定有了发言资格。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发言权并不等于实质上的发言权。现在我们当然可以投票,对于别人的观点、提案,我们可以赞成、反对或者弃权,这说明我们是一个主权国家了。但是,一个“主权的中国”并不等于一个“主体性的中国”,现在的形势要求中国从一个主权国家变为一个主体性的国家。什么是主体性的国家呢?就是不光有投票资格,有形式上的发言权,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能做jīng彩的发言,有实质性的发言权,你不只是基于国家利益说“是”或“不”,而且有你自己的“理想图景”,你的发言真正能够对世界发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能够推动世界朝好的方向发展。

  按照我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中国产生真正世界性的大思想家。中国现在能吗?我想还不能。如果我们光顾发展经济,不注重国民jīng神素质的提高,恐怕永远也不能。中国要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国,归根到底有赖于我们民族整体内在生活的质量,jīng神上优秀的人越多,就越有希望做出世界性的文化贡献。

  浙江人文大讲堂现场互动

  问: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孤独的?学生应该参加到热闹的活动中,还是活在一个人的自在中?

  答:我的体会是两者都需要。当然,因为性格和志向的差异,两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我不排斥与人jiāo往和参加活动,关键是jiāo往有没有质量,活动有没有意义。如果只是图热闹,怕孤独,我觉得你就应该反省了。卢梭说,独处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认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比jiāo往更重要的能力。不能独处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虚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虚,会有什么意思?你应该是自己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去见同样有积累的人,互相馈赠,彼此受益,这才是高质量的jiāo往。

  问:请问周老师,为什么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只是昙花一现?

  答:不能说古希腊文化只是昙花一现。你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今天的希腊只是一个小国,文化也比较落后。这是两个概念。其实,作为欧洲文明的主要源头,在雅典城邦制度解体以后,经过希腊化时期,古希腊文化已经从一个地区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它并没有消亡,而是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问:您谈到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在座有教育专业的同学,您能不能对他们提一些要求和期待?

  答: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教师作为个人当然无能为力。但是,有一个东西叫良知,即使在这个体制中,你仍然可以有良知,这能让你守住底线,不会去gān那种羞rǔ理智、折磨学生的事情。在同一个体制中,对于坏的东西是积极贯彻还是消极抵制,能否利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做好事,其间大有区别。我能说的只有这个。

  第21章 哲学与人生(1)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谈心

  我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十七岁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一个山沟里待了十来年,恢复高考时考回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然后留所工作,一直到现在,可以说这一辈子全搭在哲学上了。哲学是我的专业,学术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讲的不是作为学术的哲学。我觉得哲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如果当年我没有上哲学系,后来没有从事这个专业,我也是离不了哲学的,我要讲的是这个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学。

  我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特别想不开的人,从小就比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对人生的很多问题想不通。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老想死的问题,既然必有一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就使劲去想,自己开导自己,同时也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作为自己思考的参考,努力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谈心,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和自己谈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别大。有时候我会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写成文章,你们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写自己的感悟,实际上就是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告诉大家,这样就成了和读者谈心了。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不是在当老师,不是去教育别人,你有问题我来给你解决,这个我做不到。我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一个人不能骗自己,没有解决假装解决了,这不可能。开导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说通,这个过程我把它写下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看了就会感到比较亲切,比较对路子。我做讲座其实也是这样,我这个人不会讲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会,我只会用谈心的方式来讲,也就是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而已。

  从历史上看,其实哲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你看孔子,他并没有在教室里给大家上课,他就是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然后他的一些学生把他的言论回忆一下,记录下来,就编成了《论语》这本书。西方也是这样,苏格拉底也是从来不开课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头跟一些年轻人聊天,后来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叫柏拉图的,就把他和别人聊天的经过记了下来,加进了自己的许多发挥,写了很多书。柏拉图的着作基本上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主角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晚年还办学园授课,但苏格拉底自己既没有开过课也没有写过书。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3/13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