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思想家。倘若有一个人,他始终用苏格
拉底的方式思考问题,那么,我们理应承认他是一个思想家,甚
至就是苏格拉底,而不仅仅是一个模仿者。
十一
写作的“第一原理”:感觉的真实。也就是说,必须是有感而
发,必须是你之所感。
感觉是最个别化的东西。凡不属于你的真实自我的一切,
你都无法使它们进入你的感觉。感觉就是此时此刻的你的活生
生的自我。如果这个自我是死气沉沉的,你就决不能让它装成
生机勃勃。
情节可以虚构,思想可以借用,感觉却是既不能虚构,也不
能借用的。你或者有感觉,或者没有感觉。你无法伪造感觉。
甚至在那些貌似动情或深沉的作品里,我也找不到哪怕一个伪
造的感觉。作者伪造的只是感情和观念,想以之掩盖他的没有
感觉,却欲盖弥彰。
有人写作是以文字表达真实的感觉,有人写作是以文字掩
盖感觉的贫乏。依我看,作品首先由此分出优劣。
请注意,我qiáng调的是感觉的真实。感觉无所谓对错,只要是
161论写作
一个独特自我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就必有其艺术上的价值和效
果,哪怕这个自我独特到了病态的地步。
十二
有两种写作。一种是经典性的,大体使用规范化的语言,但
并不排除在此范围内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永远是文学
和学术的主流。另一种是试验性的,尤其是在语言上进行试验,
故意打破现有的语言规范,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它
永远是支流,但其成功者则不断被吸收到主流中去,影响着主流
的流向。
我知道自己属于前者。我在文学上没有野心,写作于我不
过是一种记录思想和感受的个人活动。就此而论,现有的语言
已经足够,问题只在如何更加娴熟自如地运用它。但我对后者
怀着钦佩之心,因为在我看来,惟有这种语言革新事业才是严格
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十三
创作是一种试验,一种冒险,是对新的未知的表达方式的探
索。真正的创作犹如投入一场前途未卜的热恋兼战争,所恋所
战的对象均是形式,生命力在其上孤注一掷,在这场形式之恋、
形式之战中经受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人并不创作。对于中国的文人来
说,写作如同琴棋诗画一样是一种嗜好和消遣。或者,如他们自
己谦称的那样是“笔耕”———“笔耕”是一个确切的词,令人想起
jīng神的老圃日复一日地在一块小小的自家的园地上辛勤耕耘,
261另一种存在
做着重复的劳动,以此自娱。所以,中国的文人诚然能出产一些
风味小品,但缺少大作品。
十四
写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可以是闲适的逍遥,也可以是紧张
的寻求。前者写自己已有而合意的东西,后者写自己没有而渴
望的东西。按照席勒的说法,前者为素朴诗人,属于古代,后者
为感伤诗人,属于近代。然而,就个人而言,毋宁说前者属于中
年以后,后者属于青年期。人类由素朴走向感伤,个人却由感伤
回归素朴。东方是世界的古代,同时又是老成的民族,多素朴诗
人。西方是世界的近代,同时又是青chūn的民族,多感伤诗人。
361论写作
论艺术
一
每个人都有那种奇妙的瞬时的感觉,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
日常琐屑生活的cháo流把他们冲向前去了,他们来不及、顾不上去
回味和体验。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赋予形式,表达不出来。只
有少数人既能抓住,又能赋予形式。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难的是赋予
自己的感受以适当的形式。天才与一般聪明人的区别就在于
此。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极
少数人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了自己的东西。
二
有一种人,感受性甚好,知识面甚广,但一切都是碎片,没有
能力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活的躯体。
知识和感受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驾驭它们的能力,
善于赋予形式,否则一切都会白白流失。
三
美是骚动不安的,艺术家却要使它静止。美是稍纵即逝的,
艺术家却要使它永存。艺术家负有悲剧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
做到的事。
四
艺术家最易受美的诱惑,有最qiáng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
是占有不了的,因为占有就意味着美感的丧失。艺术家被这种
无法满足的欲望bī到绝路,才走向艺术,以象征的方式来占有
美。他是被bī上象牙塔的。
五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于死地的。美那样脆弱,那样稍纵即
逝,可是它却能令人迷乱癫狂,赴汤蹈火,轻抛生命。在美面前,
谁不想纵身一跳,与它合为一体,淹死在其中!天知道人的这种
不可理喻的天性是从何而来的!
我想起了Lorelei的传说,真是深得美之三昧。
然而,做一个艺术家,却不能丢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隶,当然
也不能无动于衷地对美旁观,他要驾驭美,赋予美以形式,形式
是他的牛轭,他借此成为美的主人。
六
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说,艺术是人生的兴
奋剂。其实还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剂,又是兴奋剂。艺术
就是人生的酒。至于它哪种作用更显著,则是因人而异的,就像
不同体质的人对酒有不同的反应一样。
861另一种存在
七
美学家们给美所下的定义很少是哲学性质的,而往往是几
何学的、心理学的或者社会学的。真正的美逃避定义,存在于几
何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解释皆无能为力的地方。
艺术天才们不是用言辞、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给美下定义,这
些作品有力地改变和更新着人们对于美的理解。
八
好像没有哪个哲学家否认美、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有的
哲学家还把美看做人生的主要意义所在,把艺术看做最好的生
活方式。可是,究竟什么是美,恐怕谁也说不清楚。面对艺术作
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谦称自己不懂。毕加索对这样一个谦虚
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绘画不是为了解释什么,而是要
在看者心中激起热忱。”这么说来,对于美和艺术,不存在懂不懂
的问题,只存在有没有感觉的问题。在这个领域里,人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