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传记《洪秀全传》
作者:马道宗【完结】
第一章 科举失意
在广东省花县的北面,耸立着一座山岭,远远望 去像芙蓉花一样美丽,因此,人们称它为芙蓉岭。 在芙蓉岭麓下有一个叫做“福源水村”的小小村 庄,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以耕地种田为生。 就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农户,名叫洪镜扬,其 祖先是从广东梅县迁居而来的。由于他勤劳耿直,深 得村人的喜爱,被推举管理族内公产等事务,娶妻王 氏。 1814年 1 月 1 日(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十二月十日), 这天,风和日丽,山村里一如往日里的宁静。时至中 午,突然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声自一间产房里破窗冲 出,直入云霄,紧接着,一阵“劈哩啪啦”的鞭pào声 在洪镜扬家——一幢破旧的茅草屋前震耳欲聋地响了 起来,伴着山谷空绝的回声,更加打搅了村庄里的宁 静。 村民们闻讯前往洪镜扬家祝贺,只见他家喜气洋 洋,热闹非凡。 “镜扬兄,恭喜你又添贵子呀!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洪镜扬满面笑容地双手抱拳向 村民们一一回敬。应酬、喧闹终于过去了。洪镜扬走
到产chuáng旁边,一把抱起婴儿,仔细地端详了半天,然 后满脸笑容地对妻子王氏说: “喂,给他取个名字吧!” 此时,洪镜扬已有了两子一女,长子取名洪仁发, 次子取名洪仁达,一女取名洪辛英。按照传统来说这 个新生儿属“仁”字辈分,名字中应带有“仁”字,可 叫啥名字好呢?期望着这个孩子能长大成人,并前途 无量,洪镜扬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子,蓦然眉毛一扬,面 对忠厚慈祥的妻子王氏说: “怎么样?叫他仁坤吧。坤 是八卦之一,会给孩子招来好运的 。” 妻子抿着嘴,赞赏似地微微一笑。 几天后,只见洪镜扬紧锁双眉,发起愁来,他和 妻子商量说:“算起来,这孩儿命中缺火,咋个办呢?” 想呀,想呀,洪镜扬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给他 添个小名,叫火秀吧 。” 名字上有了这个“火”字,应该能弥补孩子的先 天缺陷,大吉大利了。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rǔ名叫火秀的婴儿,竟 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秀全”是火秀自己后来改的名字。 当时的年代,内忧外患战乱不绝,劳苦民众灾难 深重。 腐朽的满清政府,一面拼命享乐,穷奢极欲,一 面疯狂地压榨人民。地主、官僚和高利贷者,勾结在
一起,贪婪凶残地兼并土地,搜刮钱财。当时流行一 首歌谣: “农民头上三把刀:租米重,利钱高,苛捐杂税 如牛毛 。” 在重重剥削下,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生 活异常艰难。 洪家以务农谋生,是一个自耕农,人口多,田产 少,每年收入本来不多,再加上官绅的欺压和勒索,一 年辛辛苦苦打的粮食,能剩下来的,简直少得可怜。 当洪秀全两岁时,全家陷入了困境,家里经常是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值钱的,全拿到当铺去了,换点 钱就马上买点吃的。最后除了大人、小孩身上蔽体的 破衣服,以及炕上的破棉絮,家里再也找不出可当的 东西来了。面对着四壁空空的破茅屋,面对着一个个 嗷嗷待哺的儿女,洪镜扬狠了狠心,毅然决定离乡背 井,举家迁移到官禄布村。 这个官禄布村,位于花县西南五十里,是一个土 地贫瘠的小山村,村子西面紧靠蜿蜒起伏的独秀峰, 东面是野茫茫一片田野。全村约有四百余人,以耕牧 为生,过着饥寒jiāo迫的贫苦生活。当时流传着这样一 首民谣: 官禄布,官禄布, 食粥送薯芋,
苍蝇咬粒饭, 追到新街渡。 刚搬到这里来,洪家真是举目无亲,碰到的困难 是可想而知的。 每天,太阳刚一露出红红的脸儿,洪镜扬就招呼 着两个儿子,扛着镐头和铁铣向茫茫荒地走去。 在这荆棘遍地,野草蔓生,灌木丛丛的荒野上, 他们不停地耕作着,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镐一镐地 刨,一铣一铣地挖?? 几度寒暑,在血汗浇灌的土地上,他们开垦出了 几亩荒地,竟收获不少粮食,生活有所起色,并盖了 几间土屋,添置了两头耕牛?? 洪秀全也日益见长,越发可爱。 这年,洪秀全 7 岁了。洪镜扬想:老大老二成天 和huáng土打jiāo道,没有文化,成了“睁眼瞎”。如今老四 长得机灵,可得想办法供他读书啊! “望子成龙”,洪镜扬渴望秀全读好书,将来能 比他两个哥哥有出息,好支撑洪家门户,免受豪绅富 户的欺压。 一家人于是省吃俭用,攒下钱来,送秀全去读私 塾。 上学后,小秀全刻苦攻读,因为他觉得父兄起早 贪黑劳动,供他读书不易,他绝不能辜负父兄的期望。
所以他从不贪玩,再加上他天资聪明,很快就成了芸 芸学子中的佼佼者。 在私塾里,小秀全的求知欲望越来越qiáng烈,除教 师讲的外,他还自己读了许多杂书。 13岁时,洪秀全“就能熟诵《四书》、《五经》、《孝 经》及古文多篇 ”,达到了“经史诗文无不博览”的 程度了。老师和族人无不称赞他为“才学优俊”的“神 童”和“奇才”! 洪秀全少年时代就很有个性。他喜欢读书而没有 书呆子气;他对人热情,性格活泼,又举止庄重,谈 吐诙谐。但对事情的是非,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 和别人。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洪秀全从小就热爱劳动,一 有空闲,他就帮家里积肥、送粪、放羊、牧牛?? 当太阳已被山梁掩住了半张笑脸,晚霞布满天空 的时候,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下,洪秀全一准骑在牛背 上,一边放牧,一边聚jīng会神地读着书。 得知洪镜扬一家尽管缩衣节食,也很难维持秀全 读书的消息后,私塾老师免去了洪秀全应jiāo的学费, 本族父老自动送来了钱和衣物。 由于有众乡亲的帮助,洪秀全读了十年书。 洪秀全青少年时代,正值满清王朝盛行科举。也 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一
样。只是那时的考试,专考作文章的格式,如怎么破 题( “起头”),怎么展开议论,怎么结尾等,统称“八 股”(作文章必须遵守的八条格式)。满清提倡这种 “八股文”的目的,是要使读书人思想僵化,惟命是 从,以便听他们使唤,作他们的奴才。所以,这种考 试制度,大大地束缚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也 阻碍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当时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最初一级是考秀才,中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考举人, 中了举人再考进士,考中进士后就可以走上做官的道 路。而考秀才又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考试。 “县试”录取后,参加“府试 ”,“府试”通过后,再 参加“院试 ”,院试是省级考试,由一省学政主持。 在县里报考时,必须先找一个已经考取功名的人做保, 报考单上还要填写祖宗三代履历。这样,官僚、豪绅 子弟倚仗权势容易被录取;劳动人民子弟上学读书已 很困难,要考上秀才自然更难了。由于清朝的科举制 度非常腐败,能否“中举”并不全靠才学的高低,而要 靠你有没有“门路”和“靠山 ”,能否用钱贿赂“主 考官 ”,所以,对劳动人民子弟来说,要“中举”几 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洪秀全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 身上,也就是说他肩负着改变家境、光宗耀祖的重任。 族弟洪仁发回忆说 :“很快,他得到了老师和亲 属的喜爱,他们以他的才学而骄傲,确信他将及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