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上海男人_龙应台【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龙应台

  另一个使读者反应qiáng烈的理由是:这是有关习惯与否的读者心态问题。

  以英文书写的外国评论本国的文章,在英文杂志内,是司空见惯;以华文书写的外国评论而在本国报章上发表,龙女士倒算是第一个人。也许华文读者

  不习惯这种尖锐刻薄的批评,所以群起而大声抗议。

  附和西方的舆论龙女士没有在这里住过,也不了解本国国情,她的观点是主观的、肤浅的;所作的指责,也没有经过深刻的分析、比较与思虑而下评论。我想她的所谓“个人尊严和自由”,也不过是附和西方某些舆论的观点罢了。她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自居,却跟随西方目前对西藏问题的看法。

  对中国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自9 世纪起,西方列qiáng便有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来的企图。为了西藏独立的问题,我最近和一群欧美朋友辩论过一番,她们也和龙女士一样,以为西藏是中国qiáng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的例子。至于蒙古,又是另一问题了,外蒙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蒋介石为了获取政治上的报酬,而把外蒙古奉送给斯大林统治的苏联。这些复杂的列qiáng对中国欺压的历史事实,龙女士应该清楚其背景,而不应轻易附和西方的舆论。

  至于龙女士批评我们这里缺乏自由,说我们与政府认同,也是片面之词。假如她在这里住一个时期,她应会知道,我们也常常持有与政府不同的意见。例如,我在本栏发表的文章,便常常批评政府的教育与文化政策,读者们看了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政府也不会因而对我有什么过不去。在咖啡店内,研讨会上,大学校园和普通人相聚的场所里,也常常听到公开的批评。最近的例子是拥车证、消费税、物价高、房屋昂贵等课题,可见我们也并非是同一鼻孔出气的。

  给我们一个自省机会平心静气地说,龙女士的两篇文章,倒能刺激我们,使我们有一个自省的机会。我国的经济建设成果,是许多国家所赞赏的,也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自满自负,以为我们已达到了十全十美的地步。我们在社会、教育、文化、人文、道德各方面,还有许多应该改善之处,对于我们这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我们应力求改进,以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至于龙女士所提出的自由问题,我以为我国现在安定繁荣,人民教育水平高,思想比较成熟,判断力也比较qiáng,能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论是政府或人民,也不需要太敏感,能够让大家有更广阔的言论空间,不是更能提高我们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水准?不过,我还是要总结一句,不论是本国或外国的言论,我们欢迎客观的、诚意的、有建设性的批评,谩骂煽动性的文字,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

  “龙卷风”过后的省思——刘培芳龙应台的文章《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

  发表的时候,我不在新加坡。回国后,还没来得及翻阅旧报,就觉得奇怪,到底发生什么大事,搞得龙应台变成新加坡芸芸众生的公敌?我去翻看旧报,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老实说,新加坡人是无须为这么一篇文章大发雷霆的。我看了《还好》

  一文后,除了感到龙应台执笔时有点急躁和冲动之外,倒觉得她是看出了新加坡的一些问题。而她接着发表的另一篇文章《我很小,可是我不怕?》,也提出了一系列可引人作深层文化反思的问题,虽然我未必同意龙应台在文中的所有观点。

  对龙应台有点了解、或是有读过她的社会评论文章的人,应该都会知道她一贯的行文作风。当年她的《野火集》之所以震撼整个台湾,正是由于她那支针砭时弊的笔,够尖、够辣、够狠。我还记得80 年代中期的一次世界华文书展在新加坡举行时,《野火集》在书展上被抢购一空的情况。许多读者买不到书,还叮嘱书商为他们订购或到台湾采办。当时新加坡文化圈以

  赞叹和赏识心情,来看待这位女作家在台湾所引起的一阵旋风。

  不料十年后的今天,这旋风变成一阵“龙卷风”,chuī到新加坡。龙应台是因为读到我国外jiāo部长贾古玛在德国出席欧洲和东南亚外长会议的演讲,对这位新加坡政府领袖和西方人对话时,“口气俨然以亚洲代言人自居”感到非常不舒服,因而有感而发,认为新加坡并不代表亚洲,她更由此列出许多她个人不能苟同的新加坡价值观,批判一番之余,十分庆幸自己不是新加坡人。

  这篇文章原刊登在台湾的《中国时报》,也许龙应台没料到《联合早报》

  随后会转载,更没料到她会如此触怒新加坡人,引起他们纷纷投函报章反驳。

  为文、参与辩论的不仅是新加坡国民,还包括了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移民和马来西亚人。他们大多为新加坡的价值观、良好社会体制和国家的杰出成就而辩护。一位旅居本地的中国人还开宗明义声言:“我想成为新加坡人!”

  这阵“龙卷风”刮得好猛,争论之激烈,甚至使它成为最新一期《亚洲周刊》

  的“亚洲焦点”。我不想在这里争论新加坡能否代表亚洲,也不想对龙应台的论点及读者的因应逐点逐项加以讨论。我只想从这次的事件是否能触引我们做何种反思这个角度,和大家一同探讨。

  龙卷风卷起,弄得人人躁动不安。风过后,大地恢复平静,我们是否就把这事置诸脑后呢?自然现象中的龙卷风,可能引起海啸,可以造成天灾人祸;而我觉得,这次龙应台卷起的风làng,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它警醒我们,别人可以对我们有不同意见,可以用不同角度来看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为新加坡这些年来的建国成就感到自豪,却不表示我们就可以掩着耳朵不听别人的批评。

  独立三十年,当我们的国家取得繁荣、稳定和发展之后,我们应该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应该可以培养出足够的气度、宽阔的胸襟,容纳不同的看法和言论。如果别人的批评不符事实,或歪曲真相,我们应该严厉驳斥;但假如有关批评是诚恳的,是出自善意的关怀,哪怕是笔调再辛辣、再煽情,哪怕是声音再尖锐、再刺耳,我们都应把它们视为一种有助于我们改进、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激素。谁又能忍受别人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但如果那不是盐,而是刺激我们大脑神经去思考的动力,我们应该可以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对待它。

  社会批评有时是越尖锐越好的,击中要害的论点,最激发反思。四平八稳、面面俱圆的文章,教人看不到立场,也缺乏个性。

  龙应台觉得奇怪:“为什么没有不同的声音?”她还问:“不同的声音出不来?”龙应台在1991 年来过新加坡,参加过国际华文文艺营的讨论,虽然她对新加坡各层面的问题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但作为一名社会批评家,她有她一定的观察。

  “为什么没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自己是否也常常反思这问题?虽然新加坡比许多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幸运,但在建国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也不算太平坦。兴邦建国之初,为了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声音,好团结及巩固国民的力量。如今,我们是否已到了可以来个包括不同音阶、不同音色的大合唱时代呢?只要开腔发音之前有个定音,只要我们拥有一个主旋律,那么,包合不同音阶、音色及音域的合唱曲,会不会更优美、更好听呢?这是“龙卷风”chuī过后,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6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