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荡的世界_龙应台【完结】(5)

2019-03-10  作者|标签:龙应台

  huáng昏,来到湖边。向湖心游去,野鸭子的水纹与我拨出的涟漪轻轻吻合。水草将湖水浸得碧绿,水在肌肤上的感觉,像柔软洁净的丝缎。五百个人所在的湖畔营区,寂静无声,瑞士人在静默中低声细语,小心翼翼地不去打扰别人欣赏夕阳湖光的心情。

  走过住宅间的小巷,听不见任何电视的噪音。清晨,吵醒我的是浓密的树叶里嘹亮的鸟声。到公园里漫步,花径草坪上不会有垃圾、狗屎、玻璃碎片。公车的座椅上,不会有嚼过的口香糖、泥鞋印。在人行道上走着,不会有脚踏车从你身后赶来。骑着脚踏车,不会有行人在前面阻碍。开车的时候,不会有老兄慢条斯理的点烟,挡住去路。

  美丽、安静的环境,真好。

  可是为什么美丽的环境里总是住着冰冷的人?为什么热情可爱的人总是造出杂乱吵闹的环境?似乎个性中一定要有那么一股令人冻结的凉气,才培养得出文明幽雅的环境,可爱的人与可爱的环境,竟是不可兼得了。

  ---------------------

  在受难路上

  在受难路上

  阿拉伯人,坏哟!

  卡碧趁着母亲走开的时候对我说:

  "你知道刚才我妈妈偷偷摸摸说的是什么?"

  我当然不知道。卡碧的母亲有七十多岁了,全身关节炎,走路都很费力,却还勉qiáng到旅馆来看我。

  "她说,"卡碧忍不住的笑,"她说,你长得很好,不需要什么整容手术嘛!你知道,她一辈子没见过中国人;不久前以色列电视上介绍北京,说有许多中国女人去割双眼皮、隆鼻,把脸弄得西方一点。你不觉得妈妈进来时猛盯着你看吗?"

  老母亲又进来了,卡碧扶着她缓缓坐下:

  "你们真的要去约旦河西岸吗?你劝你的朋友别去吧!危险哪!那些阿拉伯人会往你车子丢石头木棍。阿拉伯人坏得很哟!"

  "以色列人就不坏吗,妈妈?我们对街那四个阿拉伯人叫谁给打伤的?"卡碧反驳着母亲,回头对我解释:"几个阿拉伯年轻人从西岸到特拉维夫来打工,四个人合租一个房子。那些犹太邻居先是恐吓房主不许把房子租给阿拉伯人,房主不听;上个星期,有人纵火把房子烧了,阿拉伯人逃出来还被人围殴、毒打……"

  "他们本来就不该来这里!"老母亲插嘴辩论,"他们都是带着仇恨进来的……"

  卡碧不理母亲,继续说:"更过分的是,涉嫌纵火伤人的一个犹太人居然被保释了,你说可不可恶?"

  "女儿!女儿!"老妇人摇摇头,"别让人家说你是个阿拉伯人的伙伴!"

  特拉维夫的老市场,就像淡水的菜市场;水果蔬菜一筐一筐的摊开在木架上,jī鸭猪肉一条一条挂在铁钩上,沾着羽毛的笼子里还塞满了肥胖的来亨jī。贩夫走卒都是阿拉伯人。男人有着厚实的肩膀、黝黑的皮肤,大声吆喝着,招来顾客。十二三岁的男孩,眼睛又圆又大,守着一篓西瓜,默默的看着攒动的人群。一个脸孔gān瘦的女人,穿着拖地的黑色布裙坐在地上,头上罩着白巾,只露出瘦削的鼻梁与漆黑的眼珠。看见一个外国小孩过来,她突然一手抓起篓筐里的鸭子,枯gān的手掐着鸭脖子,猛然把鸭头凑到孩子鼻尖上去。鸭子拍着羽毛挣扎,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女人"嘎嘎嘎"疯狂的笑起来,像童话里的女巫。

  贩夫走卒是巴勒斯坦人,荷着枪的士兵是以色列人。在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中,在jī鸭葡萄青菜的竹篓之间,在妇人的香水与男人的汗臭味之间,士兵荷枪,走来走去,走来走去。 清真寺

  安静的清真寺,庭院空旷的迎着huáng昏的阳光。梁柱的yīn影中站着一个人,一个赤脚的人。我见过那样的赤脚,不是经年累月在鞋袜里、只有在游泳池畔才看得见的白皙鲜润的光脚,是那种不知鞋袜为何物、踩在滚烫的纱上也陷进田埂的粘土中的脚,消瘦,露着骨骼的结构。

  "我从迦萨来这里朝拜,"赤脚的人说,"你听说过迦萨吗?"

  是的,迦萨,本来是个人口近五十万的埃及小城;在1967年的6月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现在,和约旦河西岸一样,是以色列的殖民地。

  "在迦萨找不到工作,活不下去了,所以来特拉维夫试试。跟以色列人……"赤脚的人敏感的看看四周,继续说:

  "你等着瞧吧!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受气的。" 伯利恒的小兵

  耶稣诞生在伯利恒,在一个马槽里。原来是马槽的地方现在是一座雄伟厚实的教堂,教堂的对面,是一座清真寺。扩音器拴在寺顶,传出挽歌似的吟咏,以极凄苦悲哀的调子呼唤人们,又是朝拜的时刻了。

  在如泣如诉的吟咏声中,从头到脚包着白巾白衣裤的阿拉伯人纷纷走进寺门。一个大眼睛的少年骑着一头灰扑扑的大耳毛驴,"踢踢踏踏"走过教堂与回寺之间的广场,转进一条石板路的小弄,驴的蹄声响满小巷。

  以色列士兵在广场上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近时,看清是两个年轻而英挺的男孩子,露出洁白的牙齿对路边的小孩笑笑。

  较矮的一个长着浓眉黑眼,带点稚气,像株健康的小青树。"我们军人奉命不能对外人发表意见的,"他说,可是又忍不住似的聊起来:"快要期末考了,偏偏轮到入伍,真糟。没办法啦!"

  "伯利恒还好,你们别到西岸的希伯伦镇去,那儿的巴勒斯坦人对所有的过路车子都丢石块。" 沙漠里的青菜

  希伯伦镇,只是灰扑扑的沙漠中一个灰扑扑的小镇。以色列政府鼓励犹太人移民到西岸,试图把西岸逐渐"犹太化"。年轻的犹太人携着妻子、年幼的子女,抱着垦荒的兴奋,进入阿拉伯人的领域中建立小小的犹太区。首都特拉维夫的房租他们或许负担不起,在这里,他们却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甚至能在贫瘠的沙地上呵护出一小片菜园,看绿芽的抽长。

  然而犹太人是占领者,阿拉伯人是被奴役者。沙漠中也许可以长出青菜,仇恨中却长不出和平。一个年轻的以色列女人被杀了,一岁多的孩子在尸体边哇哇大哭。

  然后以色列士兵愤怒的冲进阿拉伯人区逮捕年长的,殴打年轻的,还枪杀了几个人。阿拉伯的少年,长年失业失学,住在贫民窟中,生命中唯一的乐趣与希望就是往以色列的军车丢石头、吐口水。

  我们的车子经过灰扑扑的希伯伦镇,停了下来。

  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站在破旧的木梯上。她转过脸来。啊,那么大的、美丽的眼睛,流着眼泪;她在叫"妈妈"。"妈妈"到哪去了呢?一个幼小的女孩孤单的站在一个木梯上,木梯倚着斑驳的古墙,远处传来pào火隐隐的震动。

  有马的嘶叫声。一个白巾白袍的阿拉伯人骑着马从我身边擦过。马走得很慢,阿拉伯人流着汗,一脸焦躁。

  走过来一个以色列军人,全副武装把他的背压得垂下来,他问我们是否能让他搭便车;我们要去加利利海,耶稣曾经走在水波上、信徒曾经在那儿捕鱼为生的加利利海,士兵要去北边与黎巴嫩jiāo界的战区。我们可以同行一段。"昨天有两个巴勒斯坦人在边界的河流里冒出来,被gān掉了。"士兵一边说,一边解开胸扣,喘了口气,"今天的报纸也登了,所以不算秘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