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评传_邢兆良【完结】(34)

2019-03-10  作者|标签:邢兆良

  墨子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的确立,如qiáng调规范标准的思想,重视工匠作用的观念等都和《考工记》的看法相一致。《考工记》十分qiáng调手工业制作工艺的规范标准,要求“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 对车、弓、剑、量器、饮器的制作都有具体明确的尺寸、比例和质量的规定。这种qiáng调规范标准的思想,被墨子在科学活动中完全接受,并作为科学认识的一个基本思想。《墨子。法仪》篇说:“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段话和上引的《考工记》的那段话极为相似。轮人以规,匠人以矩,经常被墨子作为建立规范标准必要性的比喻。以规范标准作为判别比较的依据,这是墨子认识活动的出发点的基础。

  墨子对工匠的社会地位有较高的评价,不象儒家那样鄙视工匠,视其为小人,贱人,役夫。《墨子。耕柱》篇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是将工匠活动和学者活动等量齐观,都看成是成义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看法和《考工记》表达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考工记。序》说:“国有六职人,百工与居一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二)《墨经》将《考工记》的经验知识初步理论化

  《考工记》在总结各种手工业技术生产时,已涉及到一些科学问题,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例如,滚动摩擦,空间方法的测定,浮力问题,火色与火温的关系等等经验认识。《墨经》进一步通过科学概念、经验定律、命题、推理判断等方式将这些经验认识深化,出现了初步的理论化的萌芽。

  从《考工记》能发展到《墨经》,墨子作为一个科学技术专家起了基本作用,因为墨子是“士”和“工匠”的结合,具有学者和工匠两种知识传统。墨子能制作机械,对手工业技术熟悉并具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手工业技术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经验基础。同时,墨子具有较高的逻辑修养,使之能用逻辑手段将经验材料加工,提炼成理论形态。墨子重视对定义、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十分注意概念和对象的对应关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概念的明确性,注意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和一致性。在研究自然现象、科技实践中的科学问题时,逻辑方法作为“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的有力工具被墨子应用于科学认识过程中,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摹略万物之然”。科学技术的经验材料和逻辑形式的结合是墨子的学者和工匠两种知识传统相结合的一种表现,从而使墨子的科学认识呈现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论形态,使墨子的科学认识的内容和形式能在确定性、一致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正是墨子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使墨子在几何学、光学、力学、运动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果。特别是《墨经》中的有关光学问题的八条经和经说,比较系统地说明了几何光学中有关光与影的关系,小孔成象的问题及各种镜面的反she成象的问题。墨子的这些光学认识是建立在简单实验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相当正确地概括了这些几何光学现象,并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此外,《墨经》中这八条关于光学的条文,其论述排列的顺序是合乎科学意义的,从某种程序上已组合构成了一篇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的光学论文。首条说明了影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第二条说明了影和光源的关系。第三条说明了小孔成倒像的现象和原理。这前三条都是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现象。第四条说明了光的反she。第五条说明了成影的大小与光源和物体间角度的关系。第六条说明成影的大小与光源和物体的比例及距离远近有关。第六条,第八条说明了凹凸镜面的成象问题。《墨经》这八条有关光学问题的经说,从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基本现象出发,讨论了光源、物体、成影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研究了各种类型镜面的成像。这个论说顺序,从科学论文的角度看,是合乎逻辑的。这充分显示了墨子的科学理论思维的能力,表明了墨子是自觉地从理论构成的角度分析、掌握各种经验材料。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墨子是如何将《考工记》中的各种经验材料提高到理论认识的。

  《考工记》记叙了车轮制作的经验,认识到要使车跑得快,轮子触地面积必须小,“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 而“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圆也”,在检验车轮圆否,就是用“规之以眡其围也”。 《墨经》对圆的认识,进一步从其本质内涵方面加以抽象,用定义的形式加以确定,“圆,一中同长也。”圆的科学定义的确立,标志着制作车轮时轮圆与车速关系的感性经验已上升到理论形态了。在轮圆与触地面积的考察中,《墨经》又得出了另一个认识,“环俱柢”, 说明圆与平面相切于一点,这是车轮“微至”的极限。

  《考工记》对空间方位的测定已有详细的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考工记》是以日出,日入之影作为基础,以日中之影作为参考,来定东西方向。用这方法确定东西方向取决于影之端的测定。这存在着两个困难,一是由于各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日出、日入之时不一,日出影之端和日入影之端的测定误差较大。二是由于光的衍she现象,直接观测影之端难以准确。因此,《考工记》这种以定东西方向为基础的空间方位的测定还是很粗略的,是一种对一根、影与日光关系的直接观测。

  《墨经》中关于空间方位的测定有两条相应的经文,“日中,正南也”。 “直,参也”。 《墨经》确定日中影的方向为正南北的方向。在对影的观测和反复比较中,日中的影最短,所以比较容易确定。因此,《墨经》以确定正南北方向为基础的方法比《考工记》定东西方向为基础的方法,其准确度要高。《墨经》以日中定南北,进而定东西,是以中为出发点来认识东西南北的。所以,《墨经》在定义空间的概念时指出:“宇。东西家南北。” 家即中的意思。这是墨子在空间方位测定的实践中得出的概括性认识。“直,参也。”这条经文可能是对方位测定具体方法的陈述,也可能是“日中,正南也。”这条经文的经说。伍非百曾指出,此两条应是一经一说。 如果把它们和《考工记》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考察,似乎“直,参也”是经说。现存文字过简,其后似有脱漏之嫌。《说文》云,直,“正见也”。参,三也,即、日中之影、目之视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亦即端、影端、人目三点决定一平面。目正视的方向就是正南方向。直,亦可有直立、直线、正见诸意。参,三也。东西,南北两直线方向正jiāo于中,合两而定一中。方向直线正jiāo,可用矩测定之,即所谓方者中矩。这是一种以日中影定正南北方向为基础,以定东西方向为参考,确定空间方位的基本方法。《墨经》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说明墨家已认识光是直线行进的性质。因此,“直,参也。”也可能是说,根据光直线行进的原理,利用两个表标的顶端和日出,日入之光的上边缘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来定东西的方向。这种方法和《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记载的方法一样。《淮南子。天文训》说:“正朝夕:先树一表示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树一表示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日入北廉。则定东方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对这个方法,可作简图加以说明。先立一表A 于东方,表B 在表A 西十步,移动表,从表B 的顶端观测日出之光,直到表B 、表A 的顶端和日出之光的上边缘在同一直线上,即“参望日始出北廉”,就固定表B.又立一表C 于东方,表C 和表B 的距离亦为十步,移动表C ,从表C 的顶端观测日入之光,直到表C 、表B 的顶端和日入之光的上边缘在同一直线上,即“参望日方入北廉”,固定表C.确定表A 与表C 联线的中点D.D 与B的联线就是正东西的方向。这个测定方法比《考工记》记载的方法要科学的多。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4/8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