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hūn秋战国之际社会的批判是诸子私学思cháo的一个基本方面。孔子、老子、墨子虽然是不同社会阶级的思想代表,但他们都对当时社会两极分化的黑暗面都作了相当清醒和理智的揭露和批评。相比之下,墨子对社会的批判更为激烈、尖锐和深刻。这和墨子本身作为其所代表的小生产劳动者的一员有关,他对社会的黑暗有更切身的体会,对社会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有更为自然本能的愤怒。但是,墨子激烈的社会批判一落实到具体的政治主张和行动时,却明显地表现出保守改良的特征。这种保守、改良的特征说明当时小生产劳动者力量的分散和薄弱,他们把改善自己生存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圣人贤君;寄托于温和的改良;寄托于贵族统治阶级的明智。墨子希望贵族统治阶级明白损有余益不足,上下均利对自己有利的道理。“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醛粟盛,以祭上帝鬼神”, 小生产劳动者有了生存条件,他们才能创造王公大人所需的物质财富。墨子并不想打倒、推翻原有的各级统治者,而是寄希望于统治者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农与工肆之能人,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各级“官吏,希望他们能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这种有能则举之的尚贤思想一方面固然表达了小生产劳动者要求政治平等的愿望,但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生产劳动者把自己境况改善的希望放在入仕做官上,想变成新的富贵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确实,在当时,庶民从学入仕平步青云而富贵的社会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社会现象给小生产劳动者中的一些佼佼者提供了条件和希望,并被夸大、想象为小生产劳动者摆脱贫困的一种普遍出路。
墨子温和的改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认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利益可在兼相爱,jiāo相利的理想原则下得到调和统一。墨子一再倡导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个利与害是有普遍意义的,不仅是对小生产劳动者而言,而且也是对统治阶级、剥削阶级而言。这种普遍意义的利与害在现实的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的。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及其利害关系虽然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相互依赖而存在,但是阶级的冲突,物质利益的对立是不可能通过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来解决的。其二,墨子背周礼而用夏政,是希冀用对原始大同的朦胧回忆及现实社会中小生产劳动者之间确实存在的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将其理想化,普遍化,当成一种人入可以遵守的社会准则,使其对社会具有一种普遍的约束力。这样,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社会丑陋的黑暗面就不会有其存在的土壤,兼爱、jiāo利的大同社会又会重新恢复。其三,墨子的禁欲节俭,自苦为极的主张,虽然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但也同样要求小生产劳动者。墨子将小生产劳动者的生活需求只限于得食、得衣、得息等起码的生存条件,并不鼓励他们对物质利益提出更高的追求。墨子这种得此而足的主张,即一方面要求统治阶级收敛其剥削程度,另一方面又要求小生产劳动者不要过多要求,虽然墨子认识到小生产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确实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贫富两极分化极为愤慨,另一方面也往往心满意足于有个温饱的生活条件,害怕过多的物质要求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他们所梦想的太平和康乐的生活。其四,墨子将社会不平等状况的改革付绪于游说少数人君世主,以为只要有少数明君贤主能采纳他的主义,实践他的政治主张,那么兼爱jiāo利的平等社会就会实现。他一生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对统治阶级进行说教,而且坚持言不听不处其朝,义不行不谋其官的原则。这虽然说明了墨子对自己主义的坚定性,但也充分表明了墨子实现其主义的手段只有说教改良。墨子并不想在实际行动上组织小生产劳动者以bào力的形式反对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也没有在理论上宣传或论证bào力造反是小生产劳动者能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平等的最好手段。
对墨子历史观三对内在矛盾的分析,说明子墨子表现了小生产劳动者对社会历史看法的两重性。虽然墨子的历史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动态,但没有揭示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基本倾向,从这个角度,墨子矛盾的历史观正是其乌托邦政治理想的一种反映。
二、墨子政治实践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墨学是先秦诸子时代能和儒学相抗衡的显学,其影响显赫一时,这是先秦诸子都承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墨子的政治实践却是完全失败的。虽然止楚攻宋是墨子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业绩,但这场被制止的战争对chūn秋战国期间无数的大小战争来说,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làng花,很快就被吞没了。chūn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最终还是以战争方式结束,秦始皇建立的统一帝国是一个用刑法严厉镇压和控制的封建专制的等级社会,它充满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激烈的阶级冲突。这里,先分析一下墨子政治实践的基本特征,再进一步论述其政治实践失败的若gān原因。
(一)墨子政治实践的基本特征
墨子提出了代表小生产劳动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种理论体系,墨子以及他的弟子后学都迫切希望这种理论能付之于实现。墨子集团不仅是聚徒授学,坐而论道,而更主要是以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劝说君主的方式来实现其主义。在墨家集团内部实际上实践了其理论主张。所以,人称“墨突不黔”“墨子无暖席”。
墨子聚徒,组织成一个类似宗教式的集团。墨子用墨家教义,巨子制度,严格的修身磨炼等类似宗教的方式将墨家成员凝集成一个相当稳定的行动集团。墨子要求墨家成员自觉地严格遵守墨家教义。墨子献书楚惠王,楚惠王不欲采取其主张,但表示乐养贤人,以书社五百里封之,墨子不受而去。 又越王欲以吴地五百里以封墨于,墨子得知越王不会用其道,实现其主张,亦辞封不去。因为墨子认为,“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耀也”。 墨子反对为了高官厚禄而出卖主义,批判“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慎也”。 墨子认为为禄背义,苟且偷身忘义的市侩作风是墨家所不齿。
墨子对坚持墨家教义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认为“言足以迁行者,常常;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dàng口也。” 墨子批评其弟子胜绰见利忘义,助项子牛三侵鲁地,“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作为一种对比,墨子极力称赞其弟子高石子持义背禄。高石子仕卫,卫君以高官厚禄待之,“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也。“ 墨子对教义遵守的严格要求,使墨家成员在jīng神、信仰上具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愿为墨子的主义而吃苦献身。
墨子在墨家集团中实行巨子制度,即类似于宗教领袖。巨子是一同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本身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成员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成员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踏刃,死不旋踵。《吕氏chūn秋。上德》篇记载的一则关于墨家巨子的故事生动他说明了这一点。墨者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国,以身殉职,其弟子徐弱谏孟胜说,如孟胜一死,则绝墨者于世。孟胜认为,如果我不以身殉职,世人会以为墨者言行不一,贪生忘义。这样,社会上求严师、贤友、良臣,必然不会再求于墨者。今天我以身殉职,是实行墨者之义,继承了墨子的事业,将其发扬光大,何况我已将巨子之位传于宋之贤者田襄子,所子墨者绝不会绝于世。徐弱听后说,遵巨子之言,我请先死。孟胜死后,随其殉死的弟子有83人,两个去传命授巨子位于田襄子的弟子,完成使命后,也赶回荆国殉死为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