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_岳南【完结】(55)

2019-03-10  作者|标签:岳南

  胡适心脏病发作倒地后现场1962年3月2日,胡适丧礼据胡适的助手、当时在酒会现场的胡颂平说:“先生讲到这里,声调有些激动。”又讲了几句言论自由之类的话,“正在大声疾呼的时候,突然把话煞住,也许感到(身体)不适了。急忙接着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立在不远处的胡颂平看了下表,此时正是六点半,客人开始陆续散去,胡适仍站在原处含着笑容和一些人握手告别。当他正要转身和一位客人说话时,忽然面色苍白,晃了一晃便仰身向后倒下,后脑先碰到桌沿,再摔倒在磨石子的地上。站在他附近的凌鸿勋、钱思亮等连忙伸手来扶,但为时已晚,一代博学硕儒溘然长逝。②

  当年傅斯年倒于台湾“议会”大厅,胡适又死于同一孤岛的演讲大厅,两位亦师亦友的文化巨人,竟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倒下,令人不得不想到这是前世结下的因缘与一种心灵的呼应。傅斯年在活着的时候曾不止一次说过:“谁都没有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可以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现在,于九泉之下寂寞日久的傅斯年总算又有“开骂”的对象了吧。

  胡适带着“朋友”式的微笑匆忙走了。噩耗传出,台岛震动,学界同悲。蒋介石闻讯,当晚亲笔泼墨挥毫,写下了“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挽联,以示哀悼。第二天,宋美龄专程赴胡宅看望了处在悲恸中的胡适夫人江冬秀,劝其节哀,保重身体。2月27日,蒋介石派专人送来亲笔手书的挽额“智德兼隆”四个大字。3月1日,蒋介石亲自前来吊唁。6月27日,蒋介石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颁布褒扬令,有“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沈潜道义,浚瀹新知。学识宏通,令闻卓著。首倡国语教育,对于普及教育,发扬民智,收次甚宏”等语。

  出殡之日,台湾各界有30万人为“我的朋友胡适之”执绋。国民党要人、学界名流、生前友好、同事前往送行者不计其数,整个送葬路上人山人海,车马难行,形成无涯之海洋。其规模之大,盛况之隆,前所未有,可谓备极哀荣。胡氏的小脚太太江冬秀面对如此壮观浩瀚、涌动不息的人cháo,甚为感动,也甚觉荣幸,于悲恸中对她的长子胡祖望用正宗的安徽腔说道:“祖望,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就在胡适临死前的四个月,这位与胡适同庚并于14岁订婚,以打麻将为唯一专业特长的小脚太太江冬秀,才携带一张笨重而破烂的旧chuáng自美国赶到台湾陪伴身体病弱的丈夫生活。胡适临终前两天曾嘱咐秘书王志维替自己物色一所房子,并说:“我太太打麻将的朋友多。我在南港住的是公家宿舍,傅孟真先生给中央研究院留下来的好传统之一,就是不准在宿舍打牌。我也不应该不遵守傅先生留下的规矩。”王志维听罢,很是感动,第二天便开始想法联系。但房子没有找到,胡氏却驾鹤西去。王志维在帮助胡家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等,胡适生前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胡适入葬“中研院”专门为其兴建的墓园,他的学生、原北大图书馆馆长、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毛子水为其撰写了墓志铭,铭曰: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jīng劳神以至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郭沫若与董作宾的恩怨(1)

  郭沫若与董作宾的恩怨

  董作宾在安阳殷墟发掘工地上(董玉京提供)

  以研究殷墟出土乌guī壳和甲骨文字为职志的董作宾,于1948年底携家随史语所迁台后,除继续从事甲骨文研究和兼任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外,在朱家骅和傅斯年支持鼓动下,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大陆杂志》,并担任发行人。傅斯年临死前急着写文章拿稿费,让其妻俞大买棉花做一条御寒的棉裤之事,就是为这份杂志。只是当傅氏的文章发表,董作宾眼含热泪捧着稿费到傅宅奉送时,傅斯年已撒手人寰,遂成憾事。

  作为史语所所长兼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仅与妻子组成了一个小家庭(按:儿子仁轨仍在美国学习),生活境况尚且如此,而有10个孩子的董作宾,赴台之后,一家的生活遭际就可想而知了。

  傅斯年逝世后,由董作宾接掌史语所所长一职。这个时候,董作宾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突然遭到自己的朋友--郭沫若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自己由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甲骨文专家,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无知无畏的“妄人”。

  自1950年起,新中国出于政治需要,开始号令留在大陆的各色人等,不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与国民党有过瓜葛的旧官员与自由知识分子,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史观。这个新式理论,具体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大社会发展阶段。在坚信这个模式的同时,还必须要坚信“资本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一天天好起来”这一不可置疑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发展规律。信或不信,成为检验社会内部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在这样一种政治风云鼓dàng下,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特别是下属研究人文历史科学的考古研究所,自然要站在时代大cháo的前列,为之推波助澜,并使之一làng高过一làng,直至“无限风光在险峰”。

  于是,在1950年明媚的chūn天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层开始组织新老员工每天开会集体学习社会发展史。据当时参加的年轻研究人员石兴邦说:“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郭宝钧也参加讨论,写了一篇介绍殷墟人殉惨状的文章。这是说明殷代阶级压迫残酷性的好材料,在报上发表,引起学界的震惊和重视。可是他在文末写了两句很不合时宜的话:'事实至于遗存,推断敬俟卓识'。意思是说,我只是报导事实,至于它的历史含义,还请高明的人来论断吧。这篇报导郭沫若先生看到后,如获至宝,因为是说明奴隶社会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却对文末的两句结语作了严厉的批评,说他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郭宝老对此批评很不满意。其后,在思想改造的会议上,不无抱怨地说了几次。从他的言谈之间,可以体会到,他对殉人的历史含义,不一定看作是奴隶社会的证迹,对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种种论述和新事物,在他思想上还没有准备,这与他过去在中研院史语所的整个学术气氛和环境以及受到的影响是相联系的。”

  早在1945年,郭沫若于重庆出版他的史学大作《十批判书》时(按:即“文革”时期毛泽东警告郭“劝君少骂秦始皇,十批不是好文章”之《十批》),曾在后记中写道:“在科学方法之外,我也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辩证唯物论给了我jīng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我才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又说:“我比较胆大,对于新史学阵营里的多数朋友每每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我坚持着殷、周是奴隶社会,重新提出了更多的证据和说明。”--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尚能对不同意见有所容忍并设法重新提出更多的证据和说明,以完善自己的学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5/6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