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传_曹聚仁【完结】(103)

2019-03-10  作者|标签:曹聚仁

  迅我这回编写的《鲁迅年谱》,分两部分:上卷系年谱部分,曾在《文艺世

  评 纪》连载;这回,经过了修正和补充,可以算作定本了。下卷,系作品评论及印侍 象记,也可说是《鲁迅手册》的删订本。新中国建国以后,鲁迅纪念馆先后在

  绍兴、杭州、北京建立①,收集鲁迅生前遗物,一一陈列出来,使观众获得深刻

  ①作者此说有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先后在北京、上海、绍兴,建立了三处鲁迅纪念馆。北京办"鲁迅博物馆"。

  的印象。这几处,我都到过,各有所长,北京的更为完备(有鲁迅纪念馆小册

  子行世〉。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文艺创作,吉光片羽,都巳汇刊在《鲁迅全集》

  及《译文全集》中(除了《萧伯纳在中国》那小册子)。他的诗文手迹,也影印了

  好几种。独有时人批评鲁迅的文字,却不曾收葺起来,这是我编次下卷的本

  意。时人的反应,有如一个人的影子,正可以衬托其人的轮廓来。当年,鲁迅

  同意编次《关于鲁迅及其他》,由北新书局刊行。我这回重编手册,便在那小

  册子的底子上加工,收集了更多的代表作。不过,限于篇幅,凡见于《鲁迅纪念集》(治丧委员会编刊),及《回忆伟大的鲁迅》〈逝世二十年纪念集)中的,都

  不采用了。因此,我得特别提一提:陈源写给徐志摩的信,乃是鲁迅自己要收集在关于鲁迅那小册子中的,我依旧保留在下卷中,显得鲁迅的胸襟是宽宏的。

  替鲁迅写印象记的,除了许广平那三种,知堂老人几种笺释体专集〔《鲁

  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故家》、还有许寿裳的《我所认识的鲁迅》和《亡

  友鲁迅印象记》,不愧知己者的速写。孙伏园的《鲁迅二三事》,篇幅不多,却字字着肉。乔峰即周建人,鲁迅的三弟,他曾《略谈关于鲁迅的事情》,纠正了一些人的幻设之事,他人所不能着笔的。许饮文也是鲁迅的人室弟子,他曾写了《鲁迅的幼年时代》,可与伏园、乔峰的小册子相印证。冯雪峰是我的同

  学,他有一段时期,和鲁迅相接近。他的《回忆鲁迅》,我在附录中加了评介。我们应该郑重推荐林辰的《鲁迅事迹考》,伏园许为研究鲁迅最有成就的人, 可惜他不曾写鲁迅传。

  一九五七年夏天,我们到了绍兴,访了鲁迅的故居;就在鲁迅纪念馆的纪

  念册上,题了如次的诗句:

  台门败落无新旧,百草园前剩废垣;佳话争传孔乙己,投枪触处有啼痕。

  鲁迅的小说中,创造了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阿0,象征中华民族的yīn影;一个是孔乙己,象征知识分子的没落,从这面镜子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鲁迅的不朽,即在于此。

  小 引

  文人之有年谘,前此所无。宋人为之,颇觉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已也。盖文章乃立言之事,言当各以其时。同一言也

  而先后有异,则是非得失,霄壤相悬。前人未知以文为史之义,故法度不

  具;必待好学深思之士,探索讨论,竭尽心力,而后乃能仿佛其始末焉。

  章实斋《文史通义》

  我要编次《鲁迅年谱》,那是三十年前的事,那时,鲁迅刚去世,我们就开始搜集史料,着手这一工作。中以中日战争发生,只把一部分史料,编成了

  《鲁迅手册》,那是珂云所做的。那年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我曾写了《鲁迅评传》(世界出版社本)。《年谱》一稿,直到这回才箅完全写成。替鲁迅编年表的,许寿裳曾有成书(见《鲁迅全集》:),只是太简略一点。日本岩波书店刊行《鲁迅选集》,竹内好等以许表为底本,又重编了 一回,增加了许多材料。我所编的,并非以许表为底子,也不是竹谱的中译,我比他们都详尽得多,而取舍也有不同。我的《评传》和《年谱》,正如周启明先生所说的。比较全面的看法,也可以说是近于史人的史法,力求其客观、平允、不作偏倚之论的。

  二、幼 年

  鲁

  迅

  鲁迅先生,姓周,本名樟寿,字豫山,这是他的祖父介孚公所取的,后来因传 为同窗开玩笑,叫他作"雨伞",才禀命于祖父,改了一字曰豫才。及往南京,

  易名树人,这和豫才的意义,也拉得上的。

  这一周姓人家,原籍湖南道州,徙居浙江绍兴,迄鲁迅已有十四世。他们

  ,1 的先世,原是务农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富有了,属于台门阶层的士大夫。到

  了鲁迅这一代,又眼见新旧台门,都在败落了 。

  他的祖父介孚公(本名致福,改名福清),同治辛未,由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后来改放外官。最初是四川荣昌县,嫌路远不去,改选江西金溪县。在任时,和抚台闹了别扭,终于被参劾。他便往北京考取内阁

  中书,一直做京官。到了癸巳年丁忧,才告假回家。那时为了替乡人向主考通关节,被揭发,自首人狱,家道bào落。鲁迅幼年命运,和这位介孚公关系很大,所以周作人记他们自己的故家,有很多篇幅是说到这位祖父的。

  他的父亲伯宜公(本名凤仪,改名文郁),进会稽县生员,应过几次乡试, 未中试。他看去似乎很是严正,实际却不腐旧。因为他寡言笑,小孩子少去亲近的。他死得很早,病得又很久,这对于鲁迅的幼年心理,影响也很大的。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

  是年九月二十五日(旧历八月初三),鲁迅生于绍兴城内东昌坊。

  这一年,上距曾国藩之死,恰好是十年。在他幼年那一时期,恰好是曾、李提倡洋务的时期。曾、李的洋务事业,原是多方面的:在古文方面,"桐城^湘乡派"这是桐城派的复兴生力军。如王先谦所说:"曾氏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冠绝今古。学者将欲杜歧途,遵正轨,姚氏而外, 取法梅曾足矣。"曾氏幕府之中,如吴敏树、张裕钊、陈学受、方宗诚、吴汝纶、

  黎庶昌、汪士铎、郭嵩焘、薛福成、俞樾、王阖运,都是古文名家。而外来文学的影响,就在吴汝纶、郭嵩焘、薛福成的文字中表现出来。再过一代,到了吴

  汝纶弟子严复〈几道)林纾〈琴南)手中,用古文来译介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以

  及文学作品,可说是桐城古文的蜕变。这两人的译作,对于鲁迅青年期的思想与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甲午战争,证明了洋务政策的空虚,这就开始了康梁的维新变法与孙中山、章炳麟的革命事业。鲁迅的爱国思想以及他的救国路向,和启蒙期文士

  们的呼吸相通的。他是蔡元培、夏曾佑、蒋观云、陶成章的朋友,那种忧时昂进的情绪,以及各方面的光辉,所谓黎明气息,也是相同的。

  那一时期,中国文艺界,北方流行着《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一类的民间小说,南方产生了《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

  睹之怪现状》(吴沃尧)的讽刺小说,这是白话文学的先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3/14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