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名人_刘明轩【完结】(52)

2019-03-10  作者|标签:刘明轩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jiāo响曲,而在像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40部左右的jiāo响曲了。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jiāo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jiāo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jīng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jiāo响曲》。《英雄jiāo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jīng神的转机,正是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jiāo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qiáng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jiāo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jiāo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jiāo响曲《英雄》、C大调第五jiāo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jiāo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jiāo响曲、d小调第九jiāo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chūn天》、F大调第二号làng漫曲。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18年,舒伯特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抱着对艺术和生活的天真的幻想,毅然辞去了教师的职位,决心当一名“自由艺术家”。然而,他哪里料想得到,像他这样出身低微的作曲家,在19世纪初叶的维也纳,将会是多么的不自由啊!

  舒伯特(1797—1828年)是19世纪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父亲是中学教师。童年时代,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也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11岁起,他进免费的神学院读书。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与此同时,他从13岁起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1813年,16岁的舒伯特离开神学院后,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这时他虽然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伯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全心投入音乐创作。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穷困潦倒,31岁就英年早逝。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1811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14岁作第一jiāo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jiāo响曲,两部弥撒曲,5部歌剧及140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làng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làng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31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总共写下14部歌剧、9部jiāo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jiāo响曲》、《C大调jiāo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làng漫主义的jiāo接时期。他的jiāo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làng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jīng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

  舒伯特生活的19世纪初叶的维也纳,社会极其黑暗,到处是皇帝的秘密警察,官方严密地监视着社会上的书报、戏剧、演出以及一切文化生活,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民主空气。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腐蚀、麻痹人民,政府却大力提倡享乐主义的文化艺术,粉饰太平。

  舒伯特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的浮华、空虚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憬的美好希望。正因为这样,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正因如此,他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像舒伯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在国家警察的档案中,舒伯特被记录为是一个“鲁莽的人”;而当他的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时,他也因受牵连而被拘留。虽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jiāo响曲的演出。181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5年,出版商才勉qiáng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歌曲《流làng者》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奥地利钱币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二万七千盾。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却已身无分文。他不得已走进了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要饭的,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并免费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他逝世前病在chuáng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一盾钱。在出版商的残酷剥削下,舒伯特艰难地生活着。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7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