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_多人【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多人

  《陈赓》作者:多人【完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huáng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第一章 出武门立宏志英雄少年时1903年2 月27日.湖南湘乡县城北二都柳树铺,解甲归田的湘军将领陈益怀家,喜气洋洋,人来人往.

  这一天,陈益怀喜得长孙,取rǔ名福哥,学名庶康,字传瑾,这位落地有声、睁开双眼便哇哇大哭的婴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几十年后叱咤风云、闻名遐迩的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赓大将.

  陈赓的祖父陈益怀,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寒微,家境困窘,但从小酷爱武术,喜欢拳脚棍棒,力气过人.十几岁时,跑到舅舅家混口饭吃.

  这位娘家舅舅家境并不大好,为人又小气.陈益怀在他家被当长工使唤,白天放牛种地,样样活都gān.夜晚他还要练习武艺.这样,自然食量不小.舅舅心疼粮食,对他练武横竖看不惯.一天,陈益怀gān完活,拿起碗口粗的棍棒,在屋后的空地上"嘿嘿嘿"地练开了,舅舅从屋里跑出来,倚在门框上,冷言冷语:"成天练个啥?huáng鼠láng变猫——变也变不高."

  陈益怀一听这话,气得抡起手中的棍子,砸倒了一颗小树.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侮rǔ,心里想:我堂堂七尺男儿,gān嘛要受这份窝囊气?我非gān出点名堂让你瞧瞧!

  当晚,陈益怀拿了几件自己的换洗衣服打一个包袱,愤然离开了舅舅家.

  当时正值湘军招募新兵,陈益怀跑到招募处去报名,当了一名士兵.

  既无靠山提携,又不会逢迎拍马攀高枝,陈益怀凭自己的一身武艺和沙场上英勇善战,一步一步登上了军中高位,从一个"伙头军"当上了湘军管带,成为一方名士.据传他在军中使用的大刀,重达八十余斤,他抡起来如同旋风,水泼不进.他能站在三张叠起的桌于上面,用牙齿提起四只捆在一起、装满水的木桶离地.每次作战,总是披坚执锐、一马当先.

  陈益怀的夫人、陈赓的祖母,也是一位跨马挥刀、飞骑she雁的军中女侠.

  两军阵前,常见她披一件绿色的花缎斗篷,出没在刀光剑影之中.

  夫妇二人征战数十载,逐渐看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连年战火对百姓的残害,尤其是对湘军充当清王朝帮凶、赶杀太平军的做法心存疑异,遂萌生退军之意.

  不久,陈益怀上奏辞官,携带夫人,解甲归田.

  陈益怀夫妇回到故乡湘乡县二都柳树铺羊吉安,买下了二百四十亩田地,一处院落.田地大都租种出去,自留三十亩,雇人耕种.陈益怀乐善好施,在当地享有盛誉.

  二都柳树铺在湘乡城北十五里,东西两面,有两道绵亘起伏的小山峦,山峦之间夹着一条宽约三四里的狭长谷地.在湖南,人们管这样的地形叫"冲".陈赓诞生之时,正是中国处于风云变幻、政局动dàng的时代.湖南以其独有的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斗争最尖锐的一个地区.

  陈益怀解甲归田多年,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但内心仍时时回想起往日的岁月.眼看两个儿子老老实实、本本份份,大概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了,他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

  陈赓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深得祖父祖母喜爱.

  健谈的祖父经常给陈赓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绘声绘色的叙述,惊险动人的故事,常常使陈赓入迷,从小就培养出一份对当兵打仗的兴趣.他缠着祖父祖母要学武艺,比祖父年轻许多的祖母便开始一招一式地带陈赓练功.

  当年的女骑士,威风犹在,对疼爱的小孙子要求极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越是陈赓叫苦的时候,她越是要让他练.

  就地十八滚,刀枪棍棒,虚实变换,长驱直入,摸爬滚打,越练越苦,越苦越练.

  骑马蹲裆,一蹲几个时辰.在木棍上翻筋斗,一翻几十遍.折腾得泥一身,汗一身.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赓硬是练出了一身扎实的功夫.

  马上的招数,地上的路数,抬胳膊动腿,处处不凡!柳树铺一带几十里没有能挡得住他的房舍高墙,没有他攀不上的悬崖陡壁!

  陈赓自幼豪慡仗义,爱结jiāo朋友,好打抱不平.他有一身硬功夫,脑瓜子又好使,自然成了前村后巷的"娃娃头".哪个小朋友受了气,挨了大孩子的欺负,陈赓就一把拉起他,找人算账去.那些调皮霸道的"小刺头"远远看见陈赓,便不敢太放肆撒野.

  爷爷常摸着陈赓的头,得意地夸道:"我家福哥就是有本事呐!"

  陈赓六岁时,家里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

  旧日私塾教学,先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老师再开讲.一天到晚,学生都得端坐凳子上,闭起眼睛,摇头晃脑,拉长了腔调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陈赓生性活泼好动,对这种死记硬背经书常常感到厌烦,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以反抗老师的斥责.

  有一次受到先生的严厉呵斥之后,他悄悄地溜进厕所,将茅坑上的踏脚板,踞开一半,然后在附近隐藏起来.先生上茅坑,刚踏上一只脚,木板断裂了,险些一脚踏进粪坑里.

  类似的恶作剧,自然要受到先生的斥责.陈赓的父亲知道后也气极了,高声呵斥:"看!等你到十六岁的时候,一定把你从家里赶出去!"

  陈赓低着头,满不在乎,心里不知又在转什么念头.后来,他在《自传》中承认:"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的làng漫,不修边幅,从小就如此."

  不过,调皮归调皮,陈赓的功课倒是不错的.因为他头脑灵活,背书难不住他.

  1915年,陈赓十二岁时,结束了味同嚼蜡的私塾生活,来到离家二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这所学校座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从县城出东门,涉过一条河,就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东山学堂就在青青的东台山脚下.

  校舍是一栋用砖墙围成的园形建筑.庭院四周,古木参天,林荫夹道,环境幽雅.这是1890年废科举、兴学校时创办的一所新式小学.

  学校除教经书以外,还设有自然科学、英文、音乐等课程,还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社会科学、人文思想.

  学校里有几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他们带回了日本以及西方的"富国qiáng兵"之道,讲自然科学,也介绍外面世界的情况.学校里还订有外文报纸,这对学生们开阔眼界、接触新思想很有好处.陈赓到东山小学堂后,被编在二班.他有一种获得自由的新鲜感和解脱感.

  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拼命吸收新思想养料,书报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逐步懂得了"列国富qiáng,我国贫弱"的原因,开始萌发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民族意识,产生了"富国qiáng兵"做救国救民的英雄的抱负.这些,与他在私塾学习时有了很大的不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8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