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万万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人事部门的同志找我谈话,在我猜完台里的15个部门以后,他们才出乎意料地告诉我:你的位置,是《中国广播报》.
晴天霹雳,我一时有些懵了,其实《中国广播报》我并不熟悉,但印象中,似乎那是一张以刊登节目表为主的报纸,自己学了四年新闻,难道刚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时间等数字打jiāo道吗?怎么也想不通,莫非,自己获得这种结局正好和一年前那莫名其妙的匿名信有关?
回到宿舍自然是闷闷不乐,其它的同事由于结束了乡下无所事事加上又分到了意料之中的部门,因此大都是一种jīng神抖擞的样子,只有我,低头不语,似乎又一次遭受打击,同伴也在兴高采烈之余为我鸣不平,但都劝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gān着,再说.
工作之路,就将注定从《中国广播报》开始了,前途是什么?郁闷中的自己并没有太多设计,那一阵的北京天气,虽是盛夏的阳光灿烂,但在我心中,却一直yīn云密布.
嗨,先上路吧!
初闻报香
用上这个小标题似乎多少有些不妥,因为报香并不是这个时候才闻到的.
上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报纸是自己的jīng神食粮,更重要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报纸的竞争虽没有现在这样激烈,但一些极有价值的文章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又一个带有qiáng烈理想主义色彩和忧国忧民的记者名字被我们熟知.从某种角度说,他们成了我那时jīng神引导之一,并从他们的文章和忧国忧民之中,读到了舆论监督最初的味道和媒介要成为社会良知的最初感召.这其中,《中国青年报》居功至伟,很多记者的名字我张口就能说出来,甚至多年以后我和他们中的许多人见面时,我都还有着诚惶诚恐的尊敬感.这种尊敬主要来自于他们手下的一些文章,比如大兴安岭火灾后的《三色警告》,《西部大移民》等等,这些文章中的批判现实色彩和深藏其中的新闻人良知,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许正是这些文章,奠定了我今日做新闻人的严肃,虽然年龄和他们相差一些,但心灵该是相通的.
还有《人民日报》上的一些好的思考性文章和经济类文章,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新颖的版式风格都对自己这个新闻准专业人士产生过很大的冲击,这些报纸上一些优秀的文章也都被我在几年间细心地留下来,贴成几大本,成了珍贵的资料.
制作这些资料只是为了借鉴,但没有想到,一个出乎意料的安排,竟使我也成了广播电台的报纸人,当初的报纸情结竟奇迹般地在自己生命中上演.
缘份是有的,但要成为专业人士,重新补课还是必须的,当初在广播学院,虽是新闻专业,但偏重于广播电视,报纸还是陌生领域.这次走进了陌生领域,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先修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于是走进报社后的第一天,在看完了近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广播报》,对报纸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上街买了一本人大出版社的《报纸编辑》,回来后临阵磨枪,了解了相关ABC之后,开始了报纸生涯.
进了报社才知道,一切并不象我想像的那样糟糕.八个版面中,只有两个是节目表,余下的版面还是大有作为的.报社内其它人员,总的结构是年轻人少一些,因此作为年轻人,也该更多做些工作.反过来说,也能比其它部门的同龄人拥有更多机会.
报社内人手并不富裕,于是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就成了负责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也就意味着,我像一个年富力qiáng的农民,终于拥有了一块自留地,种什么,怎么种,自己都将拥有很大的权力.这种局面,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要是分到类似新闻部这样的重要部门,这样的机会要在几年以后才会获得的,于是不情愿的位置开始给自己出乎意料的机会,只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还是不懂感谢的.
自己能有这种权力,还和我们的"一、二把手"有关,一把手很年轻,非常有开拓jīng神,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同时也能处好和老同志的关系.这让我gān起活来,有种"士为知已死"的愉快.而二把手年岁虽大但却宽容为怀,年轻人只要出色肯gān都会被他鼓励.加上报社里年轻人数量不多,其它老同志都比较惯着我们,连我在办公室里每天放流行音乐都慢慢被他们接受.于是,我又奇迹般拥有了一个对gān活最有利的小环境.
很多过来人知道,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在大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宽松的小环境,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样,我就只剩下快乐gān活,值得庆幸的是,我并不是那种心情不好就不好好gān活的人,虽然这个位置最初来时并不情愿,但既来之,则安之则好好gān之是我的毛病,而正是这一点,让我在把一件又一件小事做得还算不错之后,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如果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活就不好好gān,或因为事小而不为,那也许直到今日,我还会在最初的岗位上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从这一点来说,命运的改变与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做起的.
负责一个版面,其实最先拥有的就是一张白纸,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张白纸被几篇文章和图片填满,自己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易.用什么样的文章把它填满,这个版面会不会拥有自己的风格,人们爱不爱看,版式漂不漂亮,这一系列问题,对于责任编辑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
首先,我这一版是社会性和故事性相结合的版面,因此,由哪些作者来完成这些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编辑,我就必须先了解电台的各个栏目,看哪些栏目适合给我们供稿,哪些人适合给我供稿.
一段时间以后,我慢慢在电台里有了自己的一个作者群,他们的文章符合我的口味,同时,我对这些文章的修改、标题的制作、版式的设计,也大都让他们满意,于是,双方的合作就默契起来,慢慢的,我这一版的风格也就鲜明起来.
努力开始有了回报,一段时间的低头走路之后,周围的人们看出这一版的变化,于是,从社内领导到周围朋友,偶尔也就会有表扬声飘过来,这给了自己很大信心,更重要的是,面对表扬声,人比较有成就感,一些不快与不如意也就淡化下去,并开始有了进一步gān好的动力,总要对得起别人的表扬吧!
做为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在我们这个不大的报社里,不仅要负责组稿和版面内容与风格,还要自己承担画版、校对、付印等一系列事情,在大的报社,这些活分给不同工种的人做,而报社小,我也就有了体验全方位报人的机会.
由于我们的报纸是周报,一年生活开始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到星期二的上午,看着刚刚印刷出来还带着墨香的报纸,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十天之前这些活生生的铅字还只是一个又一个创意,几天之前,这张报纸还是错字很多有许多修改之处的半成品,而星期二,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品,这种触膜得到的成就感,是gān电视和gān广播都比拟不了的.
可能因为自己并不是学报纸的,因此禁忌也少,于是做起来,创意的胆子也大也更无所顾忌些.奇怪的是,这种大胆反而赢得更多人的掌声.自己毕竟年轻,对新东西的理解感悟的快,实施起来也快,于是,时间一长,我们这张报纸的脸孔由于我们几位年轻人的介入和其它同事的共同努力开始向人们接受的方向转变,而gān活的人意识到别人对自己成果给予肯定后,gān起活来自然心气更高,因此,那一段时间,大家的jīng气神都好,我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