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_张北海【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北海

  《侠隐》所渲染的并不仅止于大量北平的生活特征,景观符号。在这些"写实"印记之上,我们不曾忘记小说本身极度"不写实"的色彩。这是一个有关侠客复仇的故事,有师门血案,万里寻凶,更有侠情义胆,快意恩仇。种种旧派江湖小说的人物与行动被穿插在北平日常生活的描写里,由此所造成的叙事风格的反差,在在引人侧目。时序已经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就算北平饶有旧日遗风,江湖会党的那一套恐怕也已经过时。更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医生记者、日本特务、时髦男女,也都涉入复仇的恩怨中。

  张北海如此怀念、书写北京的方式,识者或要不以为然。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就是"他的"故都chūn梦?出虚入实,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无从避免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忧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拥有自己的传奇。这是历史神秘的一刻,最家常的和最不寻常的场合jiāo相为用。日本人的天罗地网挡不住神出鬼没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么弯曲寒冷,回到旧京的游子还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门来。

  但传奇何必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936到1937年的北平,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莱坞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凤仪买到便宜珍珠项链;真光戏院的首轮西片上演着;旧派宅子里的堂会一样锣鼓喧天。中西新旧的事物都能在北京找到适当的位置。而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融入四时更替的生活礼仪中,从中秋到冬至,从chūn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再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

  在世纪末的纽约,张北海如是地写着北平。他写的当然是一个有关巨大时差的故事。与他的前辈不同,他不再苦苦追忆那失去的盛年,反而能仔细咀嚼北平宜古宜今的都会魅力--一种最特殊的现代性。一切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记得的和不记得的,恍然都暂时抹去了时间的向度,权充说故事者的材料。惟其如此,他下笔反而有了一种意外的从容。

  在记忆的尽头,想像豁然开朗。我们可以这么说吧:有多少夜阑人静的时分,张北海就是他笔下的那个年轻侠士,一身轻功,飞檐走壁,从一个胡同溜向另一个胡同,从一堵墙头蹿上另一堵墙头。他隐入古城的黑暗阒寂里,寻寻觅觅。这仿佛是梦游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关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记,梦同北京的线索。

  我以为《侠隐》的出现,标志着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以及由台湾延伸而出的海外--有关北京写作的转折点。俱往矣。当年流寓台湾和海外的"老北平"多已老成凋谢,就算他们有机会旧地重游,也难免不兴起人事两非的感慨。张北海离开北平时年纪还小,但一鳞半爪的经验已足以让他想像,有那么几年,各样的故都百态、chūn明好景,如何曾乍现即逝。南宋《东京梦华录》所描写的东京,早已dàng然无存。北京梦华录所描写的北京,又有多少痕迹,留得下来?瞬息京华,求诸他日,惟有梦寐,惟有文章。

  自序

  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

  这里的北京,是没有多久的从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

  故事的历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实。

  虚构部分则纯属虚构。

  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这虚实两个世界,是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

  感谢世纪文景为我出这本小说。《侠隐》因而再次回到了北京,也因而有缘与各地读者相会。

  2007年,纽约

  1.前门东站

  本来应该下午三点到站的班车,现在都快六点了,还没一点儿影子。

  前门外东火车站里面等着去天津,等着接亲戚朋友的人群,灰灰黑黑一片,也早都认了。一号月台给挤得满满的,不怎么吵,都相当耐心地站着,靠着,蹲着,聊天抽烟。不时有人绕过地上堆着的大包小包行李,来回走动。不时有人看看表。不时有人朝着前方铁轨尽头张望。

  在这座火车棚下头黑压压一片人海后面一个角落,笔直地立着一身白西装的史都华·马凯医生。他个子很突出,比周围的人高出至少一个头。浅huáng的头发,刚要开始发灰,jīng神挺好。

  他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只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向他点头微笑,打个招呼,"来接人啊,马大夫?"马凯医生也就用他那几乎道地,可是仍然带点儿外国味儿的北京话回应,"是啊。"

  马凯医生是北平特有的那一类外国人。上海天津都少见。这些人主要是欧洲人和美国人。他们不光是那些来这儿教书,传教,行医和开办洋行的,还有姘了中国女人的,来冒险发财的,开面包房西菜馆子的,更别提那批流亡定居的白俄。反正,不管这些人在这儿gān什么,先都是因为工作而来,住上了一年半载,再两年三年,然后一转眼七年八年,再转眼就根本不想回国了,也回不去了。有的是因为这儿的日子太舒服了,太好过了。有的是因为已经给揉成了一个北京人。别说回国,叫他去南京他都住不惯,gān脆在这儿退休养老。

  马大夫就是这一种,尽管他离退休还有一阵。他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刚实习完毕,就和新婚夫人依丽莎白来到北京,刚好赶上中华民国成立。后来凡是有生人问他来北京多久了,他就微微一笑,"民国几年,我就来了几年。"

  马凯医生点上了一斗烟,才吸了两口,一声笛响,一阵隆隆之声,一片欢叫。他抬起左手看了看表,天津上午十点开出来的这班北宁特快,终于在下午六点半进了北平前门东站。

  火车还没喘完最后一口气,已经有不少人在从车窗往外面丢大包小包,月台上一下子大乱。喊叫的声音一个比一个高。马大夫还是一动不动,喷着烟斗,从他面前一片波动的人头上遥望过去,注意看着一个个下车的乘客。

  他移动了几次,让路给提着扛着包袱箱子,背着网篮铺盖的出站。月台上更吵更乱。刚下车的全在跟来接的人抱怨,有的开口大骂,都他妈的是关外的车误点,在天津就等了一个多钟头才上,到了廊坊又等……

  他慢慢反着人cháo往前走了几步。火车头嘶地一声喷出一团茫茫蒸气,暂时罩住了他的视线,而就在那团rǔ白气雾几乎立刻开始消散的刹那,马大夫看见了他。

  他从那团白茫茫中冒了出来。个子差不多和马凯医生一样高。头发乌黑,脸孔线条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冲淡了点有些冷酷的表情。米色西装,没打领带,左肩挂着帆布背包,右手提着一只深色皮箱。

  他也看见了马大夫,又走了几步,放下箱子,在嘈杂、拥挤、流动的人cháo之中站住,伸出了手臂,紧紧搂着赶上来的马大夫。

  这一下子就招来后头一声声"借光……""劳驾……""让让……"

  马大夫伸手去接背包,"来。"

  "我来。"

  "那给我你的票。"

  两个人随着人cháo往外走。人出去得很慢,车站查票口只开了两个。轮到他们的时候,马大夫把车票和月台票一起jiāo了,然后一指广场右前方,"车在街对面儿。"他们躲过了一个个扛行李的,又给挤上来的好几个拉洋车的给挡住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