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借钱是为了创造好运。

  ——美国企业家约翰·D·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1839—1937)

  梅隆拉汽笛,胡佛敲车钟。华尔街发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大萧条时期纽约的民谣

  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同合众国的人民谈谈银行的情况。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银行的运行机制,而绝大多数人则把银行当作存款和取款的地方。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伴随着信用繁荣,现代经济蕴含的波动开始不断呈现,影响全球最深的危机大都来自美国。美联储成立不到20年,美国就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大萧条来临,美联储准备好了吗?如何应对?大萧条是美联储面临的第一次挑战,可惜美联储以及其同侪应对不佳,尤其面对金本位束缚以及理念认知的限制。大萧条不仅是美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间接导致了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二战”等系列连锁反应。从金融进化角度,大萧条重塑了中央银行定位,使得其不再安于稳定汇率与通胀,而成为危机中的最后拯救人。无论美联储、罗斯福还是大萧条,历史都有不同的诠释,我选取了比较的视角,提供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者、奥地利学派的不同诠释。

  1929年崩盘:盛衰极限

  股价已立足于永恒的高地上。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的成jiāo量不断被刷新,道琼斯股指最高时冲上469.49点,美国人的财富一夜之间bào涨无数,华尔街成为一个处处洋溢着乐观气息的繁荣天堂,“华尔街仿佛贪婪地想吞噬全世界的所有资金”。

  泡沫的顶峰是在1929年的夏天,乐观的论调处处流行,悲观的论调则小心翼翼,经济一片向好,股市继续走高的论调比比皆是。“少数自诩对神学、心理分析及jīng神医学感兴趣的附庸风雅者,现在也在谈论联合公司和钢铁公司的股票。每个地方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把握买卖股票的时机,他们被奉为圣人,即便在画家、剧作家、诗人和美丽的情妇面前,他们也突然变得光彩照人。他们说的话几乎字字千金,听众个个全神贯注,唯恐因错过重要消息而丧失赚钱的机会。”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日后回顾了这一历史,他总结1929年那个夏天股市不但支配着新闻,也笼罩着文化,至于各类的谨慎言论不是被嘲笑就是被怀疑,最著名的怀疑论调来自新闻界。[49]

  一切如此美好,如果没有1929年那场可怕的大崩盘的话,但该来的最终还是会来到。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四”降临。是日,股价一泻千里,甚至通用等公司也无一幸免,无论庄家还是散户,大家都在抛售手中的股票,市场全线崩溃,全天换手率创历史最高,达12 894 650股。当日收市之后,已经有11个金融家自杀。而一切不过刚刚开始,两天内,美国人的财富蒸发了差不多30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经济总规模只有1 000多亿美元;一周内,股指跌掉三成,而整个美国经济也从此坠入长达6年的大萧条之中。

  有人认为那个黑色星期四导致了大萧条,也有人认为崩盘就是大萧条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共识在于这就是大萧条的开始。

  今天回首翻看当时的资料,令人惊奇的是,在崩溃之前,整个市场基本一致唱好,从政客到经济学家,从大券商到小股民。每当市场陷入混乱之时,总有人站出来说一切正常健康,而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崩盘之前还在表态“股价已立足于永恒的高地上”[50]。而10月25日,星期五,胡佛总统还表示“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

  可是往往这个时刻,大事真的不妙了,恐慌会进一步蔓延。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预言成功的原则是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让预言无法反驳。可惜民众对经济学家的要求往往挑剔得多,总要求他们无所不知地做出jīng准预测——甚至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听到形势一片大好的预言。不可避免地,大崩盘之后,无数的学术界预言家都被扫地出门,其中包括著名人物与机构,比如哈佛经济学会、欧文·费雪。

  把一切归罪于预言家是无济于事的,事实在于,如果1929年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运行良好,那么股市的崩溃就不会引发那么多的连锁反应,因为在此之前美国也有过经济低迷,但是从来没有像1929年这样带来持续的衰退,甚至波及欧洲和日本。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重新审视这段沸腾癫狂的华尔街往事,重新梳理历史的线索,指出20世纪20年代股票bào涨之后的bào跌是必然,而当时美国经济的固有缺憾,如收入分配不均、公司结构不合理、对外收支混乱、贫乏的经济知识与银行系统的弊端,一起无限放大股市的颓势,最终导致崩盘与大萧条。

  初看上去,1929年的崩盘仿佛毫无征兆,有如一夜暗袭的飓风冰雹。其实理智地看,这场崩盘也许在股市繁荣顶峰就初露端倪。尽管当时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3,但是各种资金仍旧不顾一切地涌入市场,加尔布雷思把当时的市场描述为“幻想、漫无边际的企盼和乐观态度”,信贷过剩鼓励了投机,资产高估与流动性泛滥引发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恐慌之后的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投资减少了80%。

  虽然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选择,但是事实上,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因素往往决定了市场行为。市场信息是如何传导的呢?1929年崩盘之前人人都在关心股票,甚至家庭主妇谈论股票也如同谈论情人那样热络,但是这种jiāo流往往注定是由狂热、轻信、混乱所主导,并没有传达真实信息,“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jiāo流,这不是一种因为知道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而进行的jiāo流,而是因为无法知道不知道的东西而进行的jiāo流”。

  直到今天,这样的jiāo流模式也没有本质改变,甚至因为快速的信息jiāo换而日趋qiáng化,如果普遍存在对企业高回报的预期,互相反馈的qiáng化结果往往使得价格上扬而脱离基本面,高到难以维持,导致泡沫的蔓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长期关注行为金融学,他曾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创新之一,就是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他总结“泡沫由一个‘致富故事’、人们的兴奋和痴迷所导致”。[51]然后,推动力注定不会持久,而会随时消失,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无处不在,而市场预期改变之时,离泡沫粉碎也许就一步之遥。

  大萧条使得人们痛思金融危机的成因,促使了美国证券jiāo易委员会(SEC)的出现。加尔布雷思认识到经济繁荣会鼓动自由企业的理论流行,但是他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与金融市场非理性的警惕却有先见之明。虽然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利茨认为金融监管并没有增加投资者利益,仅是让风险高的发行人出场,但是新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监管对抑制市场波动有着明显的作用。谢国忠曾经戏言悲观的人做经济学家,乐观的人做金融家。金融界的盲目乐观与投机欲望与生俱来,当市场陷入混乱时,就必须正视体制缺憾并展开疗救,但是也应警惕以监管的名义设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