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32)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希腊公投是负责还是耍赖

  2011年11月,希腊宣布举行公投,这无疑是往经济热油锅中撒了一把盐,全球哗然。

  回头来看,引发希腊公投的导火索正是此前欧盟峰会答应对希腊减记50%债务的协议:达成这一协议,对于私人债权人来说已属不小妥协;但是希腊作为债务人,举国上下却必须经历紧缩之苦,而这对于执政党来说绝非好消息,很可能失去民意而下台。

  也正因此,帕潘德里欧以“希腊人民的事情应该由全希腊人来共同决定”为理由号召公投。这一算盘并不高明,既不能体现民主实质,更不能拯救希腊于水火,甚至会将欧元区再次拖入深渊。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曾发表评论,指出否决欧盟对于希腊援救方案不仅会加大希腊债务违约风险,而且还会促使希腊退出欧元区——而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将对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和生存能力产生严重影响。既然如此,为什么希腊执政党还要孤注一掷呢?原因在于,当前希腊领导人并不愿意承担国内紧缩带来的民怨,也是为自己的政治前途盘算,只是这一完美计划很可能误人误己。

  众所周知,希腊是民主的故乡,但是危机时刻并不是试验直接民主的时机。对于主权债务进行全民公投,并不是对国家与选民负责任的态度,更类似一场将世界搭上的赌局——这样的决策不仅缺乏领导力,而且后果也危险得超出控制。对于希腊而言,更合适的方式是换届而不是公投。

  为希腊退出欧元区设防火墙

  乱局之中,不仅仅是希腊,希腊背后还有大笨象——也正因此,国际社会应该为希腊可能退出未雨绸缪,做好止损准备,构建相应防火墙。

  在过去数年,欧债危机徘徊不去,“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说法多次见诸报端,已经类似“láng来了”的段子。不过,这一威胁毫无疑问真实存在——海外投资银行已经多次预测,未来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结果也各不一致。

  希腊危机最早肇始于债务危机,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之后则不断衍生出政治危机。希腊2012年大选中,三大政党陆续组阁失败,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谋求组阁的努力付诸东流。

  与此同时,鉴于希腊经济状况不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已决定延期履行与希腊的救助协议,直至希腊举行新一轮议会选举。事实上,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希腊国内民众与国际投资者的担忧。如果进一步演化为挤兑,后果将不堪设想。

  进一步看,希腊选举动dàng,不仅会导致希腊国内外环境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希腊选举很可能进一步加大希腊与欧洲的分歧。

  危机后民调显示,左翼政党的支持率居高。显然,他们的执政主张与欧洲央行及IMF等国际机构主张紧缩的纾困计划不尽一致。在左翼政党领导下,希腊不太可能履行援助计划所需的紧缩计划,那么失去国际援助也几近必然,退出欧元区的结果将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也正因为如此,德法等国领导人及财经高官多次对希腊民众喊话,表示支持新一轮大选,事实上也是希腊决定是否留在欧元区的公投。

  希腊的命运掌握在希腊人民手中,但是,眼下希腊的人民显然不再愿意为财政紧缩埋单。这不但是希腊的情况,也与欧洲政坛集体向左转的大趋势吻合。欧债危机之后紧缩,失业率又居高不下,危机已经由经济层面蔓延到政治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让很多国家政坛领导人下马——法国前任总统萨科齐的败北也与此有关。

  希腊危矣,而欧元也难以独善其身。希腊为什么重要?从绝对数量来看,希腊的GDP占欧元区经济规模比例不过2%左右,其公共债务占比也仅仅为4%,表面看起来,希腊退出欧元区并非不可承受之重。问题在于,如果希腊退出,那么极有可能会连累其他南欧国家,如果葡萄牙、西班牙等庞然大物也陷入泥淖,那么对于欧元区来说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也正因此,比起希腊是否退出欧元区的问题,市场更应该关注希腊以何种方式退出欧元区。可能的方式有两种,有序退出以及无序退出。伴随着欧洲政治变动,拖宕日久的政治协商希望渺茫,希腊无序退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可怕之处在于,希腊如果退出,那么应对各种挤兑、外汇管制等混乱情况的时间并不多——根据彭博社邀请多位经济学家、分析人士做出的预测,很可能只是46个小时,即全球金融市场在周末的休市时间,也就是纽约收盘后到新西兰惠灵顿开盘之间的间隔。

  如果希腊无序退出成为现实,那么将是所有人的梦魇。对于市场来说,如同推倒第一枚多米诺骨牌,大家会揣测谁是下一个希腊,继而投资者会失去对于南欧诸国的信任;届时,不仅希腊等国会出现大规模挤兑以及外汇管制等情况,欧元区经济以及金融系统也会因此遭受打击。

  也正因此,尽可能让希腊有序退出,将成为可以考虑也可以承受的一种选择。如果希腊能够有序退出,那么,欧元不仅可能保全其严格的财政以及货币纪律,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的退出以及再度加入设立了一条可循的路径。

  拯救欧元

  那一刻,我们所知的欧元区显然可能已经解体了。大家的感觉是,随着危机蔓延,在那一刻,欧元区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一位参加2011年戛纳会议的法国代表团成员[69]

  意大利的黑色信号

  当欧债危机的大火蔓延到意大利,全球金融市场也为之战栗。

  从2011年11月开始,意大利逐渐成为各类流言与恐慌的风bào眼,危机是否蔓延到意大利成为全球市场关注核心。意大利危机首先在国债市场得到警告,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6.0%,为1997年以来首次。国债收益率的提升意味着国债价格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未来偿付的担忧,也体现了意大利今后融资成本的急剧上升。

  当希腊不再成为唯一,欧债危机的下一站引发诸多揣测,也成为欧盟官员2011年11月11日举行紧急会议的主要议题。前面曾经指出,希腊危机如果仅仅止步于希腊,其结果欧元区尚可消化;因为希腊经济体量偏小,影响不足惧,但如果引发欧元区其他大型国家的连锁反应,那么情况可能不可收拾。

  这也正是意大利危机的微妙之处。与希腊不同,意大利作为欧元区举足轻重的经济体,排名第三,而且其债券市场规模名列第一。也正因此,意大利引发的动dàng并非希腊可以比拟,有可能将整个欧洲拉入深渊,甚至欧元的前景也命悬一线。同期,西班牙已经出现不良端倪,而受意大利效应影响,西班牙国债预期收益率11月11日也创下1997年以来历史纪录,其中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二级市场超过6%,同时与德国国债的息差飙升,其幅度为欧元区在1999年设立之后的最高点。

  解铃还须系铃人。虽然欧债危机的酝酿情况已经从希腊蔓延到其他国家,但是症结仍旧在情况最为严重的希腊。如果解决希腊债务危机,不仅为希腊经济未来厘清方向,对于市场来说,事实上也为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问题消解了不确定性。过去两年来,欧元区对于希腊问题的态度基本是一个字——“拖”,以债务重组代替债务违约的说辞不断翻新,其背后各方利益博弈则分秒不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2/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