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美联储》,威廉·格雷德著,耿丹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85] 《美联储》,威廉·格雷德著,耿丹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86] Wall Street seeks to stall push for Fed audit, The Financial Times, 2014.
[87] A heavyweight champ, at five foot two, the economist, Nov 23rd 2006.
后记
我们都在经历历史
我现在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就是对于未来、对于我那些未来的行动,以及对于社会走向未来的进步过程来说卓有成效的东西。
——德国学者威廉·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 H. Carr, 1892—1982)
2008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已现端倪,但多数人还是认为这只是美国的事,甚至只是华尔街的事,只是与实体经济无关。当美国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收购美国投行贝尔斯登的消息传出时,一群上海主流财经记者正因为另一则摩根大通的新闻聚在一起。对于贝尔斯登的消息,大家普遍反应冷淡,多数人认为就是美国市场的新闻,简单聊了聊两个公司整合之类,大家显然对摩根大通在国内合资期货公司更感兴趣,对于贝尔斯登的兴趣也更多在是否影响与中信证券合作。几乎所有人都未意识到这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开端,从华尔街弥漫到全球。
我也在这场聚会中,作为出道几年的财经记者,谈不上有先见之明,但这一收购价格之低也让我琢磨思量。这家曾经挺过大萧条的公司的最高股价曾达到172.69美元——从事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这次成jiāo背后凝聚了美国财经界以及华尔街巨头好几个不眠周末、殚jīng竭虑的斡旋努力,又有谁知道,随后还有雷曼兄弟、AIG(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等巨头坍塌。
但是,和我的同行一样,市场并没有意识到华尔街即将血流成河,全球市场谁也不能置身之外。就在几个月前,我和当时德意志银行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诺贝特·沃尔特博士(Norbert Walter)聊起次贷危机及其影响,他还认为这次危机只是一个局部性事件,对亚洲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还没有受到直接冲击。
即使置身其中,也未必清晰。贝尔斯登陷入偿付危机时,公司应对事态难言积极。其董事长吉米·凯恩依旧离开纽约参加一场桥牌联赛,等他回来,破产结局已经注定。而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在3月14日接到了当时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的电话:“你们现在得靠政府了。”即使汉克·保尔森本人,在高盛首席执行官任上、2006年接受美国财政部长任命之前,也曾经拒绝过,身边不少华尔街朋友也不赞同,倒是他的中国老朋友之一、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鼓励他接受这一职位。
除了成jiāo价,贝尔斯登的案例仍旧有可以玩味之处。摩根大通背后是美联储,这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而当时参与促成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jiāo易的盖特纳(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后来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如此分析:“贝尔斯登的一幕是美联储的一个转折点,很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处于安全区内的行业银行和安全区外的其他公司之间有一条界线,这条界线现在被打破了。”
跨过这条界线,犹如恺撒跨过卢比孔河,没有回头路。金融危机不仅使得美联储越界,其他央行也在尾随,其后的欧洲、日本、中国等经济体,央行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玩家。在危机动dàng之中,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要,大央行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梳理中央银行历史与行为尤其重要。
大家都在经历历史,无论是否完全有此意识。等到2008年之后雷曼兄弟倒闭、美林银行易主、花旗银行转型再到中国的4万亿大手笔,大家开始回过神来,世界已经不同。一年之后,银行家开始不再受到追捧,不少金融业人士开始反思从工作价值到工资价格,甚至我问及的数位金融高管,多数表示他们的薪酬确实过高。
一位国际银行的中国掌门人就曾对我说,一方面觉得自己薪水很高,另一方面也觉得放在市场中是平均水平。“这个市场是很疯狂的,很多人赚上千万美元,什么人值上千万美元呢?连参与航天项目的科学家也没这么多钱。这是非常贪婪的文化,导致很多人前几年赚够钱了,现在看情况不好,转身走人,用他们以前赚的钱在海滩上享受生活,所以现在投资银行还是缺人。而且咱们中国人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那系铃人走了,系统不就完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后来,国际形势持续低迷,中国则一片大好,4万亿大手笔出台,《货币战争》风行一时。中国央行进入资产负债表大扩张时代,广义货币存量与GDP之比居世界前列,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中资券商在全球排名中也集体提升,不少华尔街jīng英集体回国了。即使上文提到的国际银行高管,不少也转换门庭,甚至转战中资银行。这对应着中国银行业排名集体飙升,中国经济先是超越日本,再是追赶美国。
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一次可和大萧条比拟的事件,不仅在经济层面冲击社会,更是在理念层面冲击社会。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影响几何,这是一个大题目。金融危机之前,国内投资者基本不关注国际市场,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之间脱钩论不断,但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国内投资者也逐步开始同步关注国际市场。
至于我本人,金融危机期间做了很多报道,后来则离开记者岗位,成为一名财经评论员,作为一名青年经济学人,更多从观察者身份审视这场变化,从置身其间到抽离观察,反而对全貌的认识更为清晰。2008年金融危机为何发生?保尔森的急救方案留下了什么?金融危机之中,中央银行等监管方应该如何做才是最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吗?如果历史总是在重复,那么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中央银行家吗?
整理书稿时,我回忆起小细节。2008年10月,金融危机起势,美国多家银行倒闭,数以百计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困境。我和当时纽约银行梅隆公司亚太区主席克里斯·斯托蒂(Chris Sturdy)聊起金融危机。他说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这并不意外,多家机构倒闭,存活的也命悬一线,当时美国就推出了7 000亿美元援救方案,向包括纽约银行梅隆公司在内的九家银行注资1 250亿美元,支持政府的不良资产清理计划。对于现实,这位金融高管的方式之一是回归历史,他重新开始阅读《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而他自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无独有偶,金融危机中,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在阅读历史,他读了《金融之王》,历史与现实的比照,让他大呼“实在是太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