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办,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事,命令随即发表."至此,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唐生智11月20日先行到职,11月24日蒋介石正式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 (1 )
---------------
蒋介石决定了固守南京的方针后,于11月16日决定迁都重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重庆,军事委员会则视战局发展由委员长蒋介石临时指定地点.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曰: "迩者bào力,更肆贪黩,分兵西进,bī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bào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全国人格计,为国防信义与世界和平计,皆无屈服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bào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之目的."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接着,唐生智张贴布告,宣布戒严.从此,南京进入战时状态.12月1 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一部分官员正式在重庆办公.随着政府迁都,南京地区及沿海的包括采矿、电机、无线电、化学、罐头、陶瓷、玻璃、印刷文具、五金、纺织、皮革等各行各业的工矿企业纷纷内迁.一时间,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有办法的都千方百计内迁了,南京的火车票和轮船票一时爆涨,价格是原来的好几倍仍然难以买到.百万人口的都城一时间只剩下几十万人口. 日军的飞机已经3 次空袭南京,凄厉的警报声在初冬的寒风中震颤回dàng,此起彼伏的炸弹使整个南京城战栗不止. 形势如此紧迫,有一件事却使人们大惑不解,这就是蒋介石没走!对此,连最熟知蒋介石脾气的一班亲信们也摸不着头脑. 敌机开始空袭南京以后,蒋介石就搬出了中山陵园的官,住在中山门外树林隐蔽的四方城旁边的一幢极小的房屋里,全部只有两间小房.蒋介石吃饭、会客、办公统统都在一幢小房里.在离开陵园官前,蒋介石徜徉在紫金山麓.往日绿树浓荫景色如画的中山陵一带,如今一派肃杀景象,星星点点座落在山坡上下的一幢幢漂亮的官和别墅早已人去楼空,蒋介石为夫人宋美龄特意修建的"美龄宫",在枯枝落叶的包围中倍显凄凉,放眼望去,山坡上和各要点重重叠叠的工事、壕沟和铁丝网,把这块昔日达官显贵的禁地变成了满含杀机的战场.
睹物伤情,蒋介石慨然长叹.他忽然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竟暗暗祈祷国父孙中山在天之灵,能使南京城转危为安,使自己逢凶化吉. 他太留恋这座城市了.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古都的美丽和繁华.蒋介石确实很喜欢这个江南古城的韵味,紫金山的秀丽,秦淮河的妩媚,总使他回想起家乡溪口的山山水水.
其实,蒋介石最看中的还是这座六朝古都虎踞龙盘的附王之气.这里,东接蒋介石发迹的上海滩,东南是商埠云集、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北接广阔的中原大地,西联中国的内陆纵深.滚滚长江从这里奔腾东去,南京城就好似这条巨龙的心脏.
他蒋介石就好比是一个真龙天子.他是在南京取得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的,也是从这里开始东征西讨,打败了各路军阀,一统天下的.南京城是蒋介石人生中最辉煌的圣殿.想不到如今竟落到这步田地,真应了古人那句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蒋介石不觉一阵心酸,他带着随从走遍了富贵山、尧化门、仙鹤门、孝陵卫和下关各处的防御工事和阵地.他实在有点舍不得离开南京. 可是,他深知日本人不会放过他.日军几次都差点儿要了他的命.不久前的淞沪会战期间,他和李宗仁乘专列去上海前线视察,结果半路上碰到敌机空袭,差点儿送了命.宋美龄乘汽车去上海,途中也步了他的后尘,侥幸得以脱险.日军攻势如cháo,南京势在必得,留在南京无异于坐以待毙. 其实,蒋介石不是真的不想走,他早已命人在武汉做好了设立大本营的准备,军委会作战组的人也已经先期撤离了. 蒋介石不走是要给国内外人士做个样子,他蒋介石堂堂一国之领袖何惧生死.同时,也是给守城将士吃一颗定心丸. 其实,蒋介石不走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他要在南京等德国大使陶德曼.现在,英美是指望不上了.有人报告,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发现有美国造字样,有消息说,美国一批军---------------
兵临城下,蒋介石为何不走? (2 )
---------------
火正在装船驶往日本.蒋介石痛苦地意识到.这两个昔日的"铁哥们"把他甩了.如今,蒋介石唯一的希望,就是乞盼着这位德国大使能给他带回一个救命符.由日本的盟友德国出面调停,很有希望与日本进行和谈,这样一来,南京不就有救了吗? 几天以后的12月2 日,蒋介石日思夜盼的陶德曼终于来到了南京,他给蒋介石带来了一根带刺的橄榄枝. 陶德曼的开场白让蒋介石听得很顺耳: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礼应是兄弟手足,本不该gān戈相见.在这场冲突中受害的是中国和日本,而高兴的是英美和苏俄.英美希望你们两败俱伤,好做他们的殖民地;苏俄希望乘机推行赤化政策.他们都在坐山观虎斗,我想这一点贵国是明白的." "是的!"陶德曼的话戳到蒋介石的痛处. "所以,我们认为对中日两国来说,真正利国利民之道,莫过于及早停止冲突.长期打下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对!我们一直希望停战言和"蒋介石觉得这下求和有门儿了. 陶德曼卖了半天关子,这才打开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微笑地面对侧耳恭听的蒋介石朗声念道: "这些是东京方面的意见.我们元首也认为可行,请委员长考虑:第一,承认满洲国和内蒙独立;第二,扩大《何梅协定》,规定华北为不驻兵区域;第三,扩大、《淞沪协定》非武装区……" 娘希匹,日本人的胃口太大了,蒋介石心里骂着,还是耐着性子听下去. "第四,中日经济合作;第五,中日共同防共;第六,根绝反日运动.……" 这6 项条件,简直跟当年的"21条"差不多了.这么大的事,蒋介石不敢当面一口应承下来.
"好吧,这么大的事,容我们商量一下,再和大使详谈吧." 陶德曼一走,蒋介石把张群、陈立夫、宋子文、白崇禧、顾祝同、徐永昌、唐生智、王宠惠都找来了.对日本停战议和条件,张群和陈立夫首先表示同意.宋子文和孔祥熙咬了一阵耳朵后说道: "我看不但条件太苛刻,而且陶德曼的用意也有挑拨离间的嫌疑.这个条件要好好考虑考虑再说." 蒋介石不理睬宋子文的话,转身问秘书陈布雷"阎锡山有没有回电?" 陈布雷回答:"阎长官表示同意,并且特意说:夹着尾巴做人也还是人,总比死了的好." 蒋介石一听来了情绪.有阎锡山这票,他更硬起来,让在座的人一一表态."如果只是这几项条件,也未尝不可"老jian巨滑的徐永昌看透了蒋介石乞和的急迫心情,马上随声附和.顾祝同也连说"可以答应". 问到唐生智,他起初不作声.唐生智一直主张持久抗日,内心委实不愿和日本讲和.蒋介石再三追问,他只推说:"我还没考虑好!"只有白崇禧不含糊: "要是这个条件,那我们为什么打仗?" 一句话弄得蒋介石好不尴尬. "事情已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陶德曼出面斡旋总是好事,条件如何,还可以商量,总比这样战乱下去为好.我再派人jiāo涉就是!" 蒋介石确实早已派人jiāo涉了.生性圆滑多疑的蒋介石不想在陶德曼这一棵树上吊死,在此之前,他就已秘密跟日本联系,商求妥协条件.11月19日,让孔祥熙致电日本政界要人山本提出停战反共的要求: ……中日为唇齿之国,亟应协力合作,以图共有共荣,年来与矶谷、喜多诸君晤叙,均以此相勉.此次东还,原拟绕道日本与日朝野会晤,不料旅次即闻平、津、沪战事讯,只得作罢.现在情势愈恶,真可慨叹,此后结果实堪忧虑,倘日方不急悬崖勒马,必致两败俱伤,坐使渔人得利.此次战起使中国民气日益激烈,沪战及太原之战双方损失皆巨,而现在日本已获相当面子,倘再事续进则胜负无常.我方步步为营拼死抵御,虽日军有犀利之武器,然以中国之大,若深入内地何能立获胜利.代价既巨,消耗必多,现在日本已处孤立,列qiáng猜忌日甚,一旦有事恐无力应付.年来日人口唱中日共存共荣,而行事乃共荣共枯,近来又盛倡反共,而行为反为造共.倘再不悔悟,恐不仅自耗防共之国力,且促使中国联共赤化,后患无穷.唇亡齿寒之意甚望日本明达之士注意及之…… 蒋介石对这封近乎乞怜的求和电报到底能否收到效果毫无把握.而陶德曼的调停能否奏效,他也不敢完全相信.蒋介石想起一句古话,"善战者,求之于势".他要设法造成一个形势,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