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黑云吞月、风雨雷电jiāo加的夜晚,雨大屋漏,满地是水,脚下简直成了大水塘,祖孙三代顶着席片,焦灼地等待着天明:“唉,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呀!”
听到回答的是愈来愈紧的狂风骤雨。
——这就是上集:《八年离乱》中的素芬。
白杨思绪所至,不禁打个寒颤,仿佛她就是那个被无情的世道与风雨侵袭着的李素芬:
好不容易熬过了八年漫长的黑夜,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战胜利了。婆婆激动地说:“我们总算熬到这一天了!”素芬心里在想:这一下,忠良该回来啦!一家人眼巴巴地、夜以继日地盼忠良归来,眼见别人家远去的亲人一个个回来,却迟迟不见忠良归,真是望穿了秋水。
殊不知,张忠良早已忘了素芬一家老小。他自从投入王丽珍怀抱后,做了权势煊赫者庞浩公的私人秘书,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间,成了爱慕虚荣的市侩,投机有术的老手。
抗战胜利后,他又以“接收大员”的身份飞回了上海,却没有去找母亲、儿子及“沦陷夫人”素芬,而是到了“抗战夫人”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里。
双十节的夜晚,张忠良在何文艳家里举行盛大的jī尾酒会,招待富商巨贾、政界要人。在宾客云集的大厅中,素珍忽然发现与王丽珍一起的那个张先生,竟是她日夜盼望归来的丈夫张忠良,顿觉天旋地转,大厦倾倒,手中的杯盘失落了下来。
宾客询问原委,才知她是忠良的妻子,便四座哗然。素芬悲痛欲绝,从混乱中逃出。王丽珍则哭闹着bī张忠良离婚。
张忠良母亲闻讯带着素芬、抗儿赶来训子。泼妇王丽珍从楼上下来,“啪啪”给了忠良两个响亮的耳光。素芬见状,心如刀绞,她踉跄着奔了出去,面对着滔滔的浦江,感到了生活的绝望,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决意投身江cháo。她支走了跟来的抗儿,纵身投江自尽了!
浊làng滚滚,漩涡喘急,江cháo在悲怆而激昂地讴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chūn水向东流……
——这就是下集《天亮前后》中的素芬。
上下两集,构成了一部曲折的家庭悲剧,生动地展现了抗战八年和“惨胜”前后的社会生活面貌。
细细回味《一江chūn水向东流》全剧,白杨脑际清晰地出现了三条情节线索:
一条是素芬与公婆、儿子的苦难遭遇,真实地再现了八年离乱时期沦陷区人民倍受屠杀、蹂躏的苦难生活,展示胜利后的人民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
另一条是张忠良由向上走向堕落,围绕着张忠良的劣迹,刻划了庞浩公、王丽珍、温经理、何文艳等人物,通过他们如实揭露了国民党利用抗战与胜利,大发其财、穷奢极欲的罪恶。
第三条线是条副线,是以素芬公爹及小叔忠民、婉芬为代表的积极抗日的线索,囿于当局的gān预,这条线索在全剧中极其隐晦,却暗示了一股伟大的力量。
三条线索jiāo织和对比,组成了抗战八年及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图画。
拍摄开始了。
本来对昆仑影业公司持敌对态度的反对分子,大肆侮rǔ《一江chūn水向东流》剧组,并贴出了一幅诅咒的对联:
上联是:八千里路无路可走
下联是:一江chūn水无水可流
横批是:山穷水尽
然而,敌人的诅咒,只能激起同仁们无比的义愤与一往无前的志气,他们克服着种种困难,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心血和汗水,终于汇成了滚滚东去的“一江chūn水”。
又谁料,影片拍成了,当局检查机关又不予通过,不准上映。怎么办呢?郑君里想了一条妙计,给国民党检查官送去“一束鲜花’”,花中装的是几块金表,于是,此片很快就被通过发行了。
白杨、郑君里等人高兴得蹦跳欢呼,喜泪横流。高兴之余,细细想来,这次“检查”通过之事,不正是影片本身揭露当局荒yín腐败的又一佐证嘛!
《一江chūn水向东流》立即在黎明之前的神州大地上,如jīng神原子弹一般炸响了!迅即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广泛、qiáng烈的共鸣。“成千万的人引领翘望,成千万的人踩进了影院大门”,“每次放映,电影院内出现一片饮泣之声,观众的眼睛哭得红红的。”
各报评论文章蜂起,称“它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道路”,使“我们为国产电影感到骄傲”。
当时在香港的夏衍和文艺界的其他朋友,也曾联名写信给蔡楚生及全体创作人员,深有感慨道:
“要是中国有更多一点的自由,要是中国有更好一些的设备,我们相信你们的成就必然会十倍百倍于今天,但,同时也就因为你们能在这样的束缚之下产生这样伟大的作品,我们就更想念起你们的劳苦,更感觉到这部影片的成功。”
这是部极其成功的影片,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初,连续放映三个多月,观众达七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四人次,在电影史上创造了电影卖座最高的纪录。
白杨在银幕形象的创造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如《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所述:
影片的表演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白杨扮演的素芬,演得真实朴素,成功地创造了这个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优美形象,有真挚的内心感受和体现。
富有魅力的杰作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三十四年后,即到了1981年,白杨出访美国,在旧金山举力。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放映了《一江chūn水向东流》,依旧盛况空前。《太平洋周报》称此片“是一部最受欢迎,最赚人热泪的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旧金山,有座华侨创办的“世界戏院”,1949年落成时,开幕式中首映的是《一江chūn水向东流》;到了1985年,在“世界戏院”重建落成典礼的开幕式上,又重映了《一江chūn水向东流》。
许多华侨远道赶来,连着观看《一江chūn水向东流》,并常久地等候在影院门口,见到白杨,异常激动地说:“影片深深打动人心,激发了华侨对祖国的热爱。”
白杨的名字及其银幕形象,随着“一江chūn水”,从国内流到国外,从中国流向世界,一直流了数十年,还将经久不衰地流传下去。
然而,当初,正当《一江chūn水向东流》轰动中外影坛时,白杨并没有被成功的锣鼓声所陶醉,她又在忙着进行新片的摄制工作。
二十七岁的白杨,以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在黎明前的银坛上纵横驰骋,左右捭阖。《还乡日记》与《乘龙快婿》几乎是和《一江chūn水向东流》同时上马、jiāo叉着进行拍摄的。从内容上来看,前两者又象是后者的“卫星片”,都是抨击现实黑暗的。
《还乡日记》与《乘龙快婿》是由张骏样亲自编导,由白杨参加主演。两片辛辣地揭露了“接收”大员的贪污舞弊,描绘了战后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现实,塑造了一对敢于抨击黑暗的青年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