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作品精选_冯骥才【完结】(104)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记得那阵子我的手机上常常出现一些陌生地区的电话号码,都是李玉祥在 给电视剧组做向导时一路打来的。这些古村落都曾令李玉祥如醉如痴,这一次 却不断听到他在话筒的惊呼:“怎么那个村子没了,十年前明明一个特棒的古 村落在这里呀!”“怎么变成这样,全毁得七零八落啦!”听得出他的惋惜、痛 苦、焦急和迷茫。也许为此,多年来李玉祥一直争分夺秒地在和这些难逃厄运 、转瞬即逝的古村落争抢时间。他要把这些经过千百年创造的历史遗容留在他 相机的暗盒里。他是一介书生。他最多只能做到这样。然而他把摄影的记录价 值发挥到极致。这些价值在被野蛮而狂躁的城市改造见证着。许多照片已成为 一些城市与乡镇历史个性的最直观的见证。李玉祥至今没有停止他的自我使命 ,依然端着沉重的相机,在天南海北的村落间踽踽独行。古来的文人崇尚“甘 守寂寞”和“不求闻达”,并视为至高的境界;然而在市场经济兼媒体霸权的 时代,寂寞似与贫困相伴,闻达则与发达共荣,有几人还肯埋头于被闹市远远 撇在一边冰冷的角落里?不都拼命在市场中争奇斗艳、兴风作làng吗?

  前些天在北京见到李玉祥。他说他已经把江浙闽赣晋豫冀鲁一带跑遍。他 想再把西北诸省细致地深入一下。我忽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李玉祥有点变样,十 多年前那种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的气息不见了,俨然一个带着些疲惫的中年汉子 。心中暗暗一算,他已年过四十五岁。他把生命中最具光彩的青chūn岁月全支付 给那些优美而缄默着的古村落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因为他并不想叫人知道他本人,只想让人们留心 和留住那些珍贵的历史jīng华。

  由此,又联想起郭雨桥——这位专事调查草原民居的学者,多年来为了盘 清游牧时代的文化遗存,也几乎倾尽囊中所有。背着相机、笔记本、雨衣、gān 粮和各种药瓶药盒,从内蒙到宁夏和新疆,全是孤身一人。他和郑云峰、李玉 祥一样,已经与他们所探索的文化生命融为一体。记得他只身穿过贺兰山地区 时,早晨钻出蒙古包,在清冽沁人的空气里,他被寥廓大地的边缘升起的太阳 感动得流泪。他想用手机把他的感受告诉我,但地远天偏,信号极差。他一连 打了多次,那些由手机传来的一些片断的声音最终才表达了他难以抑制的激情 。上个月我到呼和浩特,他正在东蒙考察,听说我到了,连夜坐着硬席列车赶 了几百公里来看我,使我感动不已。雨桥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但有几句话他 反复说了几遍,就是他还要用三年时间,争取七十岁前把草原跑完。

  他为什么非要把草原跑完?并没人叫他非这么做不可,再说也没有人支持他 、搭理他。那些“把文化做大做qiáng”的口号,都是在丰盛的酒席上叫喊出来的 。他一心只是把为之献身的事做细做jīng。

  然而,这一次我发现雨桥的身体差多了。他的腿因劳损而变得笨重迟缓。 我对他说再出远门,得找一个年轻人做伴,“能不能在大学找一个民俗学的研 究生给你做做帮手?”他对我只是苦笑而不言。是啊,谁肯随他付出这样的辛苦 ?这种辛苦几乎是没有回报和任何实惠的。此次我们分手后的第三天,他又赴东 蒙。草原已经凉了,今年出行在外的时间已然不多,他必须抓紧每一天。

  随后一日,我的手机短信出现他发来的一首诗:“萧萧秋风起,悠悠数千 里,年老感负重,腿僵知路迟。玉人送甘果,蒙语开心扉,古俗动心处,陶然 胶片飞。”此时,在感动之中,当即发去一诗:

  草原空寥却有情,

  伴君万里一身行,

  志大男儿不道苦,

  天下几人敢争锋?

  上边说到三个不凡的人。一个在万里大江中,一个在茫茫草原上,一个在 大地的深处。当然还有些同样了不起的人,至今还在那里默默而孤单地工作着 。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4/104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