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四三年夏,边区政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即为抗日战争和边区人民服务,gān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习仲勋结合绥德地区实际提出:文化教育事业要为全区五十二万人民群众服务。地区召开全区文教会议,根据边区确定的教育方针和绥德教育事业的现状,进一步提出按照教育与劳动结合、教育与社会结合、教育与政府结合、教育与家庭结合的办学方向进行改革。这一创新之举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说,教育上的问题不少,怎样解决,绥德现在提出了几个结合,是不错的,这是个方向问题。现在教育就要改革,怎样改革?现在主要是要和政治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小学、民办小学、冬学、识字组、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来办学。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就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起抓的。
为了解决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习仲勋极力提倡因地制宜,大办冬学。仅一九四三年,全区办起冬学九百零五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七万零七百一十五人。其中三百二十二个乡办起冬学六百四十四所;五十个区,每区平均一所,使冬学成为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阵地。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一日《解放日报》以《绥德国民教育大革新》为题,全面报道和推广绥德教育工作的经验。五月初,习仲勋召集地区领导开会,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确定了当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既重视长远,又注意当前。重视理论教育、学校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艺术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重视群众的办学力量,开展民办公助。重视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宣传时事政治,提倡消灭文盲和推行新文字运动。办好民办小学、冬学、业余学校、夜校和短期训练班。搞好读报组、读书会、黑板报、幻灯、连环画、漫画、秧歌队、说书、讲演会、快板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至当年秋,全区已有完全小学二百六十所,中小二十一所,普小一百五十所,共有学生一万一千四百余人。同时还办有民校二十二处。
冬初,习仲勋对子洲县周家圪崂办冬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写出了《开展冬学运动应掌握的方针》一文。十一月二十三日,《解放日报》刊载了此文。习仲勋的文章指出:一、坚决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必须经过群众,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才能把冬学办得好。二、冬学运动首先要和群众的冬季生产相结合。三、不能抄袭一套旧的教学方法,必须学用一致。四、冬学运动,要和冬季训练、闹秧歌、医药、卫生、组织妇纺、植树等取得有机联系。五、在开展冬学运动中,注意团结农村参加冬学运动的部分积极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六、训练冬学教员应采取开会形式,研究典型,jiāo换经验,不要采取一般灌注式。七、在开展冬学运动中,必须普遍地建立若gān个重点,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这一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对全边区教育工作特别是开展冬学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习仲勋非常重视全区文学艺术事业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发挥文艺为抗日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他热情地关心、支持和指导绥德文工团的组建和发展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
绥德地区原有一个由文协主管的民众剧社,是一个以演秦腔地方剧目为主的文艺团体。出生于关中腹地的习仲勋非常喜欢秦腔,因而对民众剧社给予较多的关爱和支持。但是,他觉得秦腔形式过分单调、呆板,不能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鼓舞群众的作用。恰好在一九四三年冬,延安鲁迅艺术文工团带着《兄妹开荒》、《血泪仇》等新编秧歌剧到绥德地区巡回演出,其优秀的剧目和新颖的演出形式在当地gān部群众中产生了qiáng烈反响。文工团每转换一地,立即会有许多群众翻山越岭、成群结队赶来观看。习仲勋从鲁艺文工团的演出中得到了启示,遂决定成立绥德地区文工团,并从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抽调十多位学生随鲁迅艺术文工团学习培训。鲁艺文工团四个多月巡回演出结束,习仲勋在欢送晚会上,同随文工团培训的学生一起座谈说:你们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学习了政治,还学会了演戏、写剧本、作曲。鲁艺的同志不但为我们送来了好戏,也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文艺骨gān。我们要成立地区文工团,大家就是我们文工团的骨gān力量。
一九四四年chūn,由地委宣传部部长李华生兼任团长的绥德文工团成立。六十多名文工团员中既有农民群众喜爱的原“民众剧社”的秦腔名角,也有由鲁艺培训出来的艺术新秀。为了加qiáng文工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习仲勋指示将吴堡县委宣传部长黎智调文工团任政治指导员。他还以地委名义从延安鲁艺请来了四位专业文艺工作者,帮助文工团排练节目,提高演出水平。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批准为文工团购置了道具、剧装等。
文工团成立伊始,习仲勋即参加了由地委宣传部主持召开的文工团领导和业务骨gān会议。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绥德文工团就是要为全地区六县五十二万人民群众服务。他进而说道,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落后的,群众有逛庙会的习惯,而庙会又常常被旧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所占领。文工团的活动要利用群众逛庙会的习惯,到庙会上开展宣传演出,用积极向上的新文艺、新剧目占领和改造庙会。我们现在的队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也有很多青年学生,剧目有《空城计》等好的历史剧,又有《血泪仇》那样的现代剧和《二流子变英雄》、《李兰英翻身》等新秧歌,只要大家团结互助,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方向,绥德文工团一定会在以文艺形式鼓舞人民坚持抗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中做出贡献。
习仲勋在繁忙的工作中,对文艺界人士、演职人员的政治进步和生活情况极为关心。时为文工团导演的gān学伟回忆说:文工团刚下乡时忙着赶台口,三天换一个庙会,一天演三场戏,还要创作、排练新节目,又紧张,又劳累,我感到很不适应,心理负担也重。习仲勋见我又黑又瘦,便指示说延安用小米培育的gān部不容易,怎么到了我们这里才几个月就变瘦呢?他患过肺结核,要增加营养,熬羊骨头汤喝。我知道此事之后非常感动。女演员杜锦玉也回忆说:当时文工团全部实行供给制。我们年轻人走路、练功时间多,一双鞋穿不了一星期就“狮子大张口”了,大家戏称是“礼拜鞋”。一次习仲勋同志看我们排练时,发现演员的鞋帮和鞋底分了家,就指示总务处说,文工团的演员们练功演出走路多,给他们要多发几双鞋。以后我们的鞋袜便成了特殊供应,从而保证了下乡演出的顺利进行。
在以后的岁月中,绥德文工团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为五十二万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足迹踏遍了绥德的村村寨寨,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爱。随着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绥德文工团改编为西北第二文工团,嗣后名称几经变化,在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贺氏藏书·刘大海jīng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