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史学研究] 《李鸿章传》作者:huáng波【完结】

  目 录

  一、一心走仕途的青少年时代

  1、耕读家世

  2、少年科举

  二、"投笔从戎"— — 镇压农民起义

  1、帮办安徽团练

  2、投靠曾国藩、编练淮军

  3、出任江苏巡抚、赴沪大战太平军

  4、督师山东、血腥镇压捻军起义

  三、"自qiáng"、"自富"— — 投身洋务运动

  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自qiáng"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以"自富"

  3、兴学育才

  4、筹办海防与组建北洋海军

  5、北洋海军的覆灭与洋务运动的破产

  6、洋务运动评析

  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 李鸿章的外jiāo活动

  1、早期"和戎"外jiāo

  2、后期"以夷制夷"外jiāo

  3、李鸿章外jiāo活动评析

  五、"山穷水尽疑无路"— — 晚年政治生涯

  1、环游欧美五国

  2、同情、支持康梁变法

  3、镇压"义和团"、 支持"东南互保"

  4、签订《辛丑条约》与

  在民族屈rǔ中升天

  一、一心走仕途的青少年时代

  1、耕读家世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1823

  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东乡大兴集一个世代"耕读之家".

  李鸿章先世本姓许,自江右湖口迁至合肥.合肥

  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美丽富饶的巢湖北岸,属于巢湖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 旱涝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俭而崇节义". 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慎所为嗣,迎溪欣然应允,慎所的子孙便改袭了李姓. 因而李门祖规为:"许李二姓不准通婚,而与族外之李姓通婚则不禁止 ."跟中国一般传统的中上农民家庭差不多,李氏世代以"耕读"为业.李鸿章的高祖父李士俊, 由于" 处家恭俭 ",从最初"清贫无田"发展到后来拥有200余亩土地.但因

  李家有钱无势,缺少政治靠山,所以时常受到人家欺凌.李鸿章的曾祖父李椿,字凤益,处事"不畏qiáng御,申辩得直 ",从而逐渐改变了李家受人欺凌的状况.

  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在两次参加省里组织的举人考试不中后,退居乡间课率子孙耕读,足迹不出家乡几乎达50年之久.李殿华虽然凭借祖先余荫,继承了一部分土地财产,但因李氏宗族繁衍众多,家大业却不算大,所以他能够分得的财产为数不多.所以在现存文献中,往往有殿华役使佃户、雇工和家境贫困的似相抵牾的记载. 其子追忆说:"凡田亩近坟冢,chūn耕(其父)必督佃户雇工坟旁多留隙地,无主者亦培土于其冢,使无倾塌 ."殿华可能是个小地主,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小地主家庭是典型的所谓"耕读之家".

  李殿华生有四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

  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但李殿华坚持"耕读"之家的根本, 一刻也不放松对子弟的督教课读.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字式和,号玉泉,生于1802年.

  李文安启蒙后,与其兄一同由父亲亲自督课,每当作文写成之后,父亲必先加以详细审阅,指出其中需改进地方.由于李文安少时多病,天资"中下 ",所以其父让他随长兄李文煜读书.在长兄的严格督教之下,其专心攻读,初步奠定了做学问的根基.自1822

  年起, 李文安一面继续刻苦攻读, 一面设馆授徒.

  从1825年开始,数次参加江南乡试,多次名落孙

  山后,终于在1834年考中举人,4年后又成了戊

  戌科进士,朝考入选,分发刑部任职,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在封建社会,"权"能转化为"钱",政治上得势, 同经济上致富是密不可分的. 从此,一向以"力田习武"为业的合肥李氏宗族,由于李文安"以科甲奋起 ",一跃而成了庐州一带的望族.李鸿章母亲李氏, 是合肥李洪漠的女儿,"秉性淑慎,教子义方 ",堪称封建士人的贤妻良母.她生有6男2女,经济负担比较沉重,但她克服种种困难,勤劳节俭,"尺布寸缕,拮据经营". 有人担心她家人口众多,生活艰难,而她却坦然以对, 声称:"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嶷有立,岂忧贫哉 !"她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让诸子"发愤读书 ",她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为几个儿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朝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拼搏.李文安有6个儿子2个女儿,李鸿章在兄弟间排行第二:长兄翰章,三弟鹤章,四弟蕴章,五弟凤章,六弟昭庆.

  总之,李鸿章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家庭经济状况、 政治地位、 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都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记,使他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上也深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首先,这个家庭属于官僚地主阶级,但经济状况拮据,促使李鸿章知道生活艰辛,刻苦自励,锐意奋发向上;这个家庭政治权势不大,具有较为qiáng烈的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促使李鸿章具有qiáng烈的参政意识.其次,这个家庭推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思想,希望子孙"策远志""出风尘", 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忠诚卫士.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推动着青少年时代的李鸿章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人生模式迈出一步又一步,并对他终生处世为人、服官治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也决定了他的基本人生志趣和归宿.

  2、少年科第

  李鸿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束缚,使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李鸿章6岁开始在家馆中学习,李文安既是他的

  严父又是他的良师.1834年,当父亲到费氏墨庄

  就馆时,12岁的鸿章也陪同前往攻读.1835年、

  1836年、1838年这3年因其父继续赴京会考,

  没时间再当教书先生,李鸿章便拜堂伯父李仿仙为师.

  此外,李鸿章还曾受教于徐明经.在包括父亲在内的3位先生的严格督导和学问的陶冶之下,李鸿章在初涉义理和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制艺技巧方面进步很快,18岁时考入县学成为秀才.此时的李鸿章,才华初露,心气高傲,自信心qiáng.决意克服"因循"积习,珍惜美好的青chūn年华,再接再励,刻苦攻读,要作那西汉终军、贾谊式的年青时就扬名于世的人物.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

  入国子监学习的优贡生.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李鸿章入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举人考试.抵达京城后,李鸿章先住安徽会馆,后又移居狮子胡同马文虎家.在京城中,他心志专一,并未被京城繁华富贵的情景所吸引.为了学业的长进,他在不久之后,便以子侄辈的礼节拜见了在翰林院供职的曾国藩.自此,在曾国藩指导之下学习经学和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技巧,成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和思想、事业上的继承人.1844年, 李鸿章应顺天恩科乡试,"三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