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18)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从诗中可见,沉于情感中的唐玄宗已经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受jian臣的蒙蔽也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虽然杨贵妃并不gān涉朝政,但其远房堂兄杨国忠在李林甫死后成为了又一个专权的朝臣。他在当宰相后,一个人身兼四十多个职位。杨国忠为人qiáng辩而轻躁,专擅朝政,“公卿以下,颐指气使,莫不震慑”。他一方面迎合玄宗,一方面拼命搜刮老百姓,致使朝政比李林甫在位之时更加败坏。《国史概要》中说,李林甫是“养成天下之乱”,而杨国忠则是“终成其乱”。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专权以及对百姓的搜刮和对天下财富的聚敛,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无度开边

  此外,玄宗自以为国力雄厚、军队qiáng盛,因此十分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军备,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由于府兵制的崩溃,开元十一年实行募兵制。这种雇佣兵,由政府提供粮饷,因此军费成为一项重要负担。开元初军费二百万贯,开元末军费增至一千万贯,天宝末年军费增至一千五百万贯。曾经的“盛世”怎么经得起这样频繁的折腾?

  开元年间,边境共设十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政权、军权、财权集于一身,形成了半割据的势力。玄宗期间边境驻军占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

  随着唐朝朝政的腐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一落千丈,边境危机日趋加重。为了应付边境危机,朝廷更加仰赖节度使。这种状况使节度使骄横跋扈,自然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就是边境的节度使作乱,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

  前文业已讲过,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欢开边;另一方面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也有密切的关联。

  府兵制度是唐初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对于百姓来说,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qiáng维持。后来均田制逐渐解体,农民便无法负担沉重的兵役。这是造成府兵制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服役的士兵年限长,而且常受nüè待,这样就使人们视兵役为畏途。府兵的兵源渐渐枯竭了。到749年(天宝八年),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

  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征募来的士兵的武器和衣粮都由政府发给,他们长期服兵役,属于雇佣性质的职业兵。这样唐政府在军事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唐玄宗追求开边,因此不断增加边镇节度使的军备,而节度使的权力也不断扩大。开元年间,边境的十个节度使不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而且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政权、军权、财权集于一身,形成了半割据的势力。玄宗期间边境驻军占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

  随着唐朝朝政的腐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也一落千丈,边境危机日趋加重。为了应付边境危机,朝廷更加仰赖节度使。这种状况使节度使骄横跋扈,自然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乃至公然反叛。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拉开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序幕。

  安史乱天下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他因为残酷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此外,他善于巴结李林甫和杨贵妃,并拜小自己近二十岁的杨贵妃为“gān娘”;他还向玄宗進贡奇珍异宝,深得其宠信。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安禄山的地位与宰相不相上下,故而特许他可以出入宫禁。

  不过,表面上阿谀奉承的安禄山却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安于现有的一切,他想要做皇帝。他利用多次到长安、出入宫禁的机会,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起了起兵灭唐的异心。

  当时,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兵力已经超过20万,而十镇的总兵力也不过49万,中央直辖部队也仅为10万。史书上说:“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包藏祸心,将生逆节”。他不仅囤积武器、粮草、马匹等,还豢养了一支由八千胡人壮士组成的私人部队,绝对效忠于他个人。他还收揽了猛将史思明和蔡希德。沉迷于酒色中的玄宗丝毫没有觉察出安禄山的叛逆之心,丝毫没有觉察到大祸即将临头,依旧做着所谓的“快活天子”。

  史思明,也是杂胡出身。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欢心,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尽管历史上昏聩之人不少,但那种大智慧者也并不罕见。生活在太宗时代、以预事准确著称的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早有预言。

  《推背图》中关于安史之乱的预言和历史的真实

  《推背图》第五象的图中画一妇人跪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暗指“安史之乱”。谶文是“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颂词是“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 让我们结合史实来详细解析。

  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而中原各地亦由于常年无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

  没有受到多少阻挡的安禄山很快占领了huáng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渡过huáng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并长驱直入,進bī长安,应了“渔阳击鼓过潼关”一句。

  756 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玄宗和杨国忠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bī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叛军攻入长安后,大肆杀掠,惨绝人寰。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剑阁,雄峙群山,又应了“此日君王幸剑山”一句。仓惶出逃的玄宗在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qiáng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否则不肯护驾。杨贵妃自尽,年仅三十八岁,应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两句。木易合起来是个杨字,山字下加一个鬼字是个嵬字,即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这里金环是杨贵妃的rǔ名。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8/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