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弟子们都在心里为他服丧三年。三年心丧完毕,大家道别离去时,都相对而哭。只有子贡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守墓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去。弟子及鲁国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这里讲习礼仪,举行饮酒礼,以及比she等仪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成庙,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过。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 后记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化
战国楚墓帛画,绢本 墨绘 纵31.2cm 横23.2cm。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的先声。《龙凤仕女图》于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chūn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dàng、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尽管战事频繁,可文化、科技依旧繁荣,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为后世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 文学
散文
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shòu骨guī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尚书》(又称“书经”)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自尧舜,下至秦穆,大多都是史官所记的帝王的誓、命、训诰,具有重要的古代史料价值。《尚书》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其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
chūn秋时孔子编撰的《chūn秋》,是流传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通过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表示出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褒贬。《chūn秋》对于后世历史编写起到示范的作用。
《论语》成书于chūn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质朴、jīng炼而形象生动,“诗味”浓郁,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一书是战国初期的著作,它不同于专门解释《chūn秋》的《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中国一部叙事生动而具有真实性的编年史。这本书不但有丰富的语言,记述chūn秋时人的对话,曲折生动,极为活泼,而且叙述历史事件,特别是描写战争,都能绘声绘色,令人读了如同亲历其境。唐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竭力称赞《左传》的叙事文,认为是“古今卓绝”的(《史通?杂说上》)。《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chūn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诗歌
民间歌谣在chūn秋、战国间是非常流行的。《左传》、《国语》和诸子书,就时常称引民间的歌谣。由于歌谣的流行和发展,战国时代的诗歌在文体上已有不同。在chūn秋以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国风》是土风歌谣。“兮”字的有无是区别当时宫廷和民间歌辞的标准之一。在《国风》里常见用“兮”作语助词,《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中就很少见。原来“兮”字古音读为“啊”,是古时民间歌谣中常用的语助词。
到chūn秋、战国间,民间歌谣中出现了句法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已不像《国风》那样多用整齐的四字句。这时民间的歌咏往往是用音乐来伴奏的,在音乐伴奏中,唱着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是很能感动人的。荆轲从燕国出发入秦谋刺秦王时,路过易水,高渐离弹着一种叫做筑的竹制的弦乐器,荆轲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歌和高渐离所弹的筑的音调是相和的,据说先为“变徵之声”(“变徵”是一种悲哀的音调),大家听了都流泪涕泣;后又“为伉慨羽声”(“羽声”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音调),大家听了,都睁大眼睛,头发也好像竖立起来了(《战国策?燕策三》)。 这时南方民间的歌曲,更是曲折变化,悦耳动听。
据说楚顷襄王时,鄂君子晰泛舟于新波之中。钟鼓的声音刚停止,打桨的越人就一面打桨,一面歌唱,用越语唱出了三十二个字音的一首歌,因为鄂君听不懂,请人用楚语译出,成为这样一首楚辞:“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说苑?善说篇》)
《老子》五千言,大部分是用韵文写成的,语言jīng炼而生动,含义深刻。
诗歌的代表: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时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huáng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在《楚辞》中除了《离骚》以外,主要的作品有《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等篇。
* 文字
中国的古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的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chūn秋末期开始的。chūn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一九六五年湖北江陵楚墓发现的越王勾践剑,整个剑身满饰菱形暗纹,有铭文作“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八字;一九七七年湖南益阳县赫石庙战国墓中发现的一把铜剑,上下两面都铸有“越王州句(即朱句)自作用剑”的铭文,都是这种鸟篆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