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51)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影响。

  *设三十六郡

  有人进言,请秦始皇封立各位皇子为王,一些大臣认为这样做有利。但廷尉李斯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却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所以设置诸侯没有好处。始皇深以为然。于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

  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又设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一郡之内辖若gān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管理全县人民。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一县之内分为若gān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以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此外,还统一了法令、货币和度量衡标准。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困难。秦灭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措施:货币分二等,以huáng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这就结束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jiāo换和经济jiāo流。

  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把它铭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发到全国,作为标准器具。现存咸阳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还继续执行度量衡定期检查制度,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鉴定,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书已经使用隶书。

  *修筑驰道

  秦统一后,立即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qiáng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gān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另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jiāo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秦始皇的作为

  *巡行刻石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穿过jī头山,路经回中。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又把信宫改名叫极庙,以象征处于天极的北极星。又从极庙开通道路直达郦山,修建了甘泉前殿。还修造了两旁筑墙的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骊山。这一年,开始修筑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

  公元前219年,始皇到东方去巡视郡县,登上邹县峄(y□,译)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鲁地儒生们商议,想刻石以颂扬秦之德业,商议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遥祭名山大川的事情。于是登上泰山,树立石碑,筑起土坛,举行祭天盛典。下山时,突然风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颗树下,因此赐封那颗树为“五大夫”,接着在梁父山举行祭地典礼,在石碑上镌刻碑文。碑文是:“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意思是:皇帝登基即位,创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谨慎。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归于一统,四方无不归顺。亲自巡视远方,登临这座泰山,东方一览极尽。随臣思念伟绩,推溯事业本源,敬赞功德无限。治世之道实施,诸种产业得宜,一切法则大振,大义清明美善,传于后代子孙,永世承继不变。皇帝圣明通达,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国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设长远利益,专心教化兴盛。训民皆以常道,远近通达平治,圣意人人尊奉。贵贱清楚分明,男女依礼有别,供职个个虔敬。光明通照内外,处处清净安泰,后世永续德政。教化所及无穷,定要遵从遗诏,重大告诫永世遵奉。)

  于是始皇又沿着渤海岸往东走,途经huáng县、□ 县,攀上成山的顶峰,又登上之罘山,树立石碑歌颂秦之功德,然后离去。他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兴,并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月。后来迁来三万户百姓到琅邪山下居住,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徭役。始皇下令修筑琅邪台,立石刻字,歌颂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愿以偿而到满意的心情。碑文大意是说:“二十八年(前 219),皇帝刚刚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万物纲纪。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圣智仁义,宣明各种道理。亲临东土安抚,慰劳视察兵士。大事业已完毕,巡行滨海之地。皇帝伟大功绩,操劳根本大事。实行重农抑商,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顺从皇帝意志。统一器物度量,统一书写文字。日月照耀之处,车船所到之地,无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满意。顺应四时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顿恶劣习俗,跋山涉水千里。伶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无人不守法纪。地方长官分职,各级官署治理,举措必求得当,无不公平整齐。皇帝如此圣明,亲自视察四方。无论尊卑贵贱,不越等级规章。jian邪一律不容,务求忠贞贤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争qiáng。无论远处近处,只求严肃端庄。正直敦厚忠诚,事业才能久长。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抚。诛除祸乱灾害。为国谋利造福。劳役不误农时,百业繁荣富足。黎民安居乐业,不再用兵动武。六亲终得相保,盗寇从此尽除。欢欣接受教化,法规都能记住。天地四方之内,尽是皇帝之土。西边越过沙漠,南边到达北户。东边到达东海,北边越过大夏。人迹所到之处,无不称臣归服。功高盖过五帝,恩泽遍及马牛。无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宁和睦。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1/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