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到达楚国,就与楚国商谈联合抗秦的事,可是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谈出结果。毛遂等得不耐烦了,看看机会已到,便冲到楚王面前,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衣服,慷慨激昂地陈述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毛遂的行为使楚王既害怕,又佩服,立刻答应签订盟约,并派出兵将前往赵国解围。
这时候,平原君领略了毛遂的才gān,心里非常敬佩,他拉着毛遂的手,赞许地说:“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胜过百万大军呀!”
从此以后,毛遂就成了平原君的尊贵宾客了。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来人们用“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如果毛遂不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又怎么能发现他的才华呢?因此当别人没发现你的才能时,你不妨自荐,给自己创造机会。一个自信的人才敢于自己推荐自己。才能重要,自信更重要。
169邯郸学步燕人为何会爬着回家去了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好看。北方燕国寿陵地方,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爬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人家怎样走路。他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又摹仿着做,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想,也许多年习惯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从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腿脚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结果弄得手足无措。
这个青年人越学越差劲,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的步法也忘掉了。他的钱已经花光了,只好láng狈地爬回去。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学步”是学习走路的步法。这个成语也写作“学步邯郸”。后人用它讽刺那些自己无主见、无创造,胡乱摹仿别人,不但学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的人。有意思!走路还用得着学吗?我们可千万不能像这个青年人一样弄巧成拙,结果弄得自己只会爬了。
170三人成虎魏王为何不信庞葱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魏王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抵押,他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庞葱担心魏王不信任自己,临走之前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你相不相信?”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不相信?”
魏王回答:“如果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都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不相信?”
魏王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
庞葱说:“您想,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有老虎便成为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
魏王点头说:“我知道就行了,你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不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庞葱的坏话,魏王确实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二》。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现在人们用它比喻一句谣言,或一件虚假事物,说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认假为真。这样看来,谣言的确跟老虎一样可怕。消除谣言的唯一办法就是不信谣言,不人云亦云传播谣言。
171南辕北辙季梁如何劝魏王
战国时期,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大夫季梁听说后,立刻从半路上返回来,衣服顾不得换,脸也顾不得洗,匆忙来见魏王。魏王看他这样风尘仆仆、慌慌忙忙赶来,觉得很奇怪,便问:“你怎么走到半路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吗?”
季梁说:“是啊,这次我从外地回来,在太行山下看见这样一个人,他驾着一辆马车,朝北驶去,但却告诉我说:‘我打算到楚国去。’我对他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朝北走呢?难道您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他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我说:‘您的马虽然好,可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不怕,我带的路费多。’我说:‘您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坚持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他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走去,离楚国只能是越走越远啊!”
魏王听了觉得好笑,就说:“天下哪有这么糊涂的人!”
季梁接着说:“现在,您的志愿是要建立霸业,想当诸侯的首领,一举一动都应慎重考虑。可是您却倚仗国家qiáng大、军队jīng锐,用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抬高威望。您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的愿望就会越来越远,这正像那个人要去楚国而朝北走一样啊!”
这个故事出自《申鉴·杂言下》,意思是说往南去的车走在向北去的路上。“辕”,本是车体的一部分,在这里代表车。“辙”,是车轮轧出来的痕迹,这里指“道路”。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有个小孩想考第一名,可他觉得自己很聪明,用不着那么用功,于是每天贪玩,他这样能得第一名吗?为什么不能呢?
第30章 中外名人故事(1)
172李先念让财主倒下的孩子
著名政治家李先念,1909年生于湖北红安。早年投身于中国革命,中共建政后长期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主席等职。
少年时的李先念,最喜欢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劳动之余,村里的谷场,宅边的池塘,附近的山林,都是他们自由自在、嬉戏出没的场所,摔跤、打闹、捉鱼、躲猫猫、摘野果、掏鸟蛋、捅蜂窝,如此等等,忙个不停。他聪明顽皮,力气大,有主见,好打抱不平,很自然地成了“孩子王”。小伙伴都乐意跟他在一起,听他指挥。距李家大屋约1千米的红马寨山,是他们常去放牛的地方。为了使放牛、砍柴、摘野果都不耽误,李先念出了个主意让大家分工合作:大些的孩子砍柴,中等的孩子爬树采摘野果,最小的孩子负责放牛。这样,牛能吃饭,柴可砍足,又有野果吃,还照顾了力气小的孩子,大家可高兴啦!
李先念家是穷得叮当响的赤贫户,他很小就到地主吴立九家的杂货店当学徒。在杂货店里,李先念起早贪黑整日劳作,挑水、劈柴、烧饭、喂牲口、搬杂货,什么累活脏活都gān,却拿不到一文钱,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衫,寒冬腊月,仍是赤脚单衣。店主稍不顺眼,就操起牛鞭,边打边骂,根本没有把他当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