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掰开食指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另烧锅炉,用掉不少煤;要人跑这么远来送文件,这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我还不该搬吗?该搬!”他手一挥,似乎再次下决心地说。
“第二呢?”他又伸开中指说:“我上班太远,要坐汽车走很长一段路。如果家住在中南海,去上班,近了一半路程,就节约了一半汽油,我们国家穷啊!”
在一边的女儿体验到了爸爸的心意,也就没再吱声。也许是董必武看出了什么,欠欠身,摸摸女儿的脑袋,笑着补充了一句:“你们到了中南海,看电视也就方便了嘛!”父女俩都笑了。
就这样,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董必武一家搬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一套二进院子里。
小家顾大家,为了顾全大局,董必武连搬家也要考虑到国家。这跟某些只图个人享受的贪官恰恰相反。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就能做多大的事。小朋友,你能做到节约的有哪些?对了,咱们要节约用水用电、不打没有目的的电话……
176孙中山受先进文化思想影响的先行者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公元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他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家境贫寒,刚6岁便跟着姐姐参加田间劳动。直到10岁时,才进了本村私塾。在那里,每天从早到晚,不是练字,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老师又不讲解,很是乏味。于是,孙中山经常到大榕树下听冯慡观老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冯慡观老人曾亲自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他讲述的太平军的英雄气概深深印在了孙中山的记忆之中。除了太平天国之外,香山这块土地上还流传着很多反抗外国侵略、反抗清朝统治的故事;林则徐曾亲率军队驻扎香山;关天培亲率水师在磨刀师洋抗击过英国海军;香山县的水兵们在广州白鹅潭抗击英军;1854年,香山县又发生了袁亚兴等领导的反清武装bào动……先辈们前仆后继的斗争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一天,有两个清兵到翠亨协办案,不但不惩办真正的罪犯,反而乘机诬陷好人,诈取财物,无理地封了人家的房舍。孙中山非常气愤地说:“qiáng盗!清兵就是qiáng盗!”
12岁那年,孙中山的母亲带他去檀香山看望发了财的哥哥,并打算把他也留在那里。这次远行给孙中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第一次看到吞火吐烟的轮船,第一次看到辽阔无垠的海洋。他对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而不迷失方向颇感奇怪,自此产生了羡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和探索世界奥秘的想法。
哥哥孙眉想到自己家中祖辈务农,没念过书,现在自己手里有了点儿钱,应该让小弟受教育,于是,便将孙中山送到一所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学校去读书。
孙中山这次接受教育,是学习西方文明和科学知识。这些课程不仅大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同时,西方一些进步的文化及思想也深深地扎根于他幼小心灵之中,为他日后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打下了基础。初进学校,孙中山对英文一窍不通,老师则打手势与他沟通。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听课,孙中山没日没夜地攻读英语,以超人的毅力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这门外语。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并没有因为身在异国而忘记了故乡,他经常惦记的是祖国的亲人,他经常盘算着如何使祖国摆脱落后和贫穷。
课余之时,他从不与同学们游戏,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诵读中国的古诗文,小小的年纪便显示出了与他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同之处。他的业余爱好是看书,最喜欢看的是林肯、华盛顿等人的传记,这些知识为他日后创立革命学说和进行革命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中山自小就受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具有革命jīng神。远渡重洋求学期间他念念不忘祖国,并萌发了改变祖国命运的雄心壮志。对孙中山先生,你一定不会很陌生吧,你还知道哪位伟人的童年故事呢?
177林则徐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伟大的民族英雄,公元1785年生于福建福州。他是近代禁止鸦片运动的领袖,是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人物。
林则徐祖父林正澄,一生在外教私塾。由于收入微薄,家口浩繁,他生前将祖遗的一点田产变卖,死时还留下积欠的债款。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当私塾先生,长期苦读应考,未能考中举人。母亲陈帙,又名文华,出身名门,颇有教养,她会做绢花,以贴补家用。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是由他父亲担负的,他4岁时,就被父亲带到罗氏私塾,抱在膝上,教他读书、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又跟随父亲,转到文笔书院,继续就读。
林则徐家庭生活清苦。由于林宾日自己有过困苦的经历,所以他比较同情下层劳苦人民的痛苦,对官僚地主巧取豪夺的做法颇为不满。这一切,给林则徐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则徐儿时,就亲眼看到父亲林宾日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家人却忍饥挨饿。一天,他看到一个富豪为保送自己的儿子上学而对父亲进行重金贿赂,被父亲严词拒绝。
父亲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林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林则徐在父亲的教育下,进步很快。到10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他最喜欢的对联技艺也日臻成熟,在家乡一带已经小有名气。
有一天,他从私塾回家经过一片池塘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老秀才把他叫住,要给他出个上联让他回答。林则徐停下脚步,请他出句。老秀才指着池中嬉戏的鸭子,摇头晃脑地吟诵道:“鸭母无鞋空洗脚。”他刚一吟完,林则徐马上接着吟道:“jī公有髻不梳头。”旁观的人们听到这个小孩子的绝妙回答,都为他的神速反应感到吃惊。
12岁那年,林则徐在父亲陪同下,与诸童生一起应试。他的试卷答得十分完善,与一个年老的童生并列榜首。考官大人决定加试一题,就出一个上联“童子何知”,请二人作答。林则徐很礼貌地对那个老童生说:“请您先对吧。”可老童生支吾了半天,也没能对上来。考官大人说:“你对对看。”林则徐立即答出:“大人利见。”考官于是评定林则徐为第一名。
鳌峰书院的老师并不墨守成规,而是经常带学生到闽江口的鼓山去游玩。有一次他们又来到鼓山峰顶远眺,只见海天相连,波涛拍岸,景象十分壮观。老师吩咐众学生每人做一首七言对子,要求句首必须嵌有“山”和“海”二字。学生们叽叽喳喳,老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满意的对联。老师发现林则徐神情十分悠闲地在观看展翅飞翔的海鸥,认为他想必是胸有成竹了,就问:“林则徐,你怎么对的?”
林则徐目视大海吟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又转视他的同学们,“山登绝顶我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