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华罗庚曾被人称为“罗呆子”
华罗庚,著名科学家,1910年生,江苏金坛县人,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数学试验及推广工作,被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的父亲在县城石拱桥边上开了一家小小的店铺。每年chūn蚕结茧的季节,代别人收购蚕丝,收入微薄。辛亥革命的风bào,冲击到金坛县,华罗庚的父亲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地位,也卷入这场风bào,可是风bào稍现即逝,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贫穷的依然贫穷,愚昧的还是愚昧。华罗庚的父亲心灰意冷,成了一个因循守旧的宿命论者。
童年的华罗庚很贪玩,特别喜欢体育活动。父亲的小店里有一排柜台,被华罗庚看中了。他把柜台当作鞍马,常常跳来跳去,跳得全家人都头疼。他还喜欢看戏,当时农村唱戏,在谷场上搭个台子,看戏的不用花钱。华罗庚常常挤在前面,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一年一度的灯节,更是他惬意的时刻。有一次,他在闹灯节的队伍里,看到一个人装扮成又高又大的“菩萨”,手舞足蹈,这引起了他的好奇。散戏后,他跟着这个“菩萨”走了好几里路。到了城外一座古庙里,他看见那个人脱去戏装,摘掉道具,露出又瘦又小的原形,才心满意足地走回家去。他玩得如痴如呆,而功课常常不及格,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罗呆子”。母亲生气地说:“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生下这么一个呆子!”
其实华罗庚一点也不呆。他十分聪明,而且还很懂事,家庭生活不宽裕,他就帮助母亲缠纱换钱以维持家中的生活。
华罗庚刚上初中时,并没有显示出超凡的才华。他对数学、语文课虽有兴趣,数学习题也做得快,可是字写得不太好,作业涂改又多,分数平常,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
1923年,华罗庚上初中二年级时,来了一个教数学课的青年老师,叫王维克,很有学问,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翻译者。这位多才博学的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就jīng心培养他,鼓励他勇敢攀登数学高峰。这对于华罗庚后来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33章 中外名人故事(4)
如果你现在成绩平平,也不要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有发展。连华罗庚都是在上初二时才被人发现的。大数学家小时候竟也被称为“呆子”,没听说过吧?还好,他遇到了“伯乐”王维克老师。小朋友,你的伯乐就在你的身边,前提是:你得是一匹“千里马”啊。
190茅以升一座小桥造就的桥梁专家
茅以升是我国现代的桥梁专家。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铁桥,就是他设计并领导施工的。
1907年端午节,在茅以升的家乡南京市,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常的龙舟比赛。秦淮河两岸以及文德桥上,挤满了黑压压的观众。
刚刚年满11岁的茅以升,早就热切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但是很遗憾,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躺倒在chuáng上。他把希望寄托在小伙伴们身上,热切地盼望他们快些回来,给他讲一讲赛龙船的盛况。谁知小伙伴们却是慌慌张张地跑回来。
“不好了,秦淮河上出事了!”大家气喘吁吁地说。
“怎么啦!”茅以升惊愣了一下,慢慢坐起来问,“是龙船翻了吗?”
“不,是看赛龙船的人太多,把文德桥压塌了!”
“幸亏你没去,要是去,说不定也掉到河里去了。”
小伙伴们七嘴八舌,边说边觉得后怕。
“文德桥?”茅以升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德桥怎么会塌呢?”
“不结实啊!”小伙伴异口同声地回答。
“掉到河里的人多吗?”
“可多了!当时河里岸上哭声一片,别提多惨了!”
听到这里,茅以升两眼噙满了泪花。他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脑海中闪出文德桥倒塌的情景。
“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习造桥,为咱们老百姓造结结实实、永不倒塌的桥!”茅以升突然用颤抖的声音发誓说。
“好孩子,有志气!”父亲过来,赞许地拍拍儿子的肩膀,给他以鼓励。
从此茅以升幼小的头脑,便被“桥”这个字眼牢牢占据了。大人带他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要在桥上桥下来回奔走,从桥面看到桥桩,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从来没有看够的时候。
阅读古曲诗文,只要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者段落,他总会立刻抄在本子上:见到有关桥的画面,也会像珍宝似的收藏起来。
茅以升经过发奋努力,勤奋学习,逐渐成长为闻名中外的桥梁专家。
很多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要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茅以升从11岁就发誓要为老百姓造结结实实、永不倒塌的桥。小朋友,你都见过哪些桥啊,能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茅以升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他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
191詹天佑将祖国视为自己的母亲
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公元1861年生于江西婺源。他曾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办中华工程师学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小时候,詹天佑非常好玩,家里有什么东西他都要拆开看个究竟。一次,他把家里的钟表拆开了,想看看为什么能准确报时。父亲发现后,正要训斥他,他却向父亲解释说:“我能安上!”说完,三下五除二,就安好了。父亲转怒为喜,高兴地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家庭日渐穷困,已无机械可拆,詹天佑就用泥巴做成各种机械模型,还做得很像。
詹天佑从小聪明好学。父亲在农闲的时候,给他讲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他听得很入神。当听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击退英国侵略军进攻的时候,他高兴得跳起来,听到清朝皇帝把林则徐革职,英国侵略军乘机侵入广州的时候,便气得捏紧小拳头,好像要打架的样子。他很纳闷地问父亲:“为什么中国兵老是吃败仗?”
年仅12岁的詹天佑,经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美幼童班,到美国求学。寄宿在房东杰克家,杰克大叔对他非常关照。一天傍晚,几个同学在杰克大叔的客厅里围绕一只花瓷瓶争论不休。一个叫克莱恩的同学很固执地说:“这么细的质地,这么漂亮的花纹,必定是英国制造的。”
“不对,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位女同学说。
克莱恩虽然年龄很小,却因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对中国存有很深的偏见,他嚷道:“中国这么贫穷落后的国家,能造出这样jīng美的瓷器,杀了我的头也不信。”
同学们都要求詹天佑来鉴定。詹天佑面对克莱恩,半是嘲讽半是玩笑地说:“你是该杀头了!”他拿起花瓶翻过来,指着瓶底说。
“这是我国明代的的瓷器,烧制时间约在17世纪中叶,有款为证。”他把花瓶底烧制时间递给同学们传看。
当花瓶传到克莱恩时,他不屑一顾地推开,武断地说:“这是印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