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土司王领兵出征,把敌人团团围困在城里,眼看已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拿。哪料想敌人却仗着城高壕深,闭门不出,这倒是成了狗咬刺猬,无法下嘴了。
过了很久,城还没攻下来,人困了,马乏了,粮草也快用完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人们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要求转身向后,鞋上抹油,快往回溜!
眼看到了嘴边的肥肉又白白丢掉,太可惜了!土司王一时拿不出好主意,心焦火燎,坐立不安。他想解解闷,便对将士们脱口而出,说:“给我跳个舞吧。”
尽管军令如山倒,可是如今谁都闻风不动,只是盯着手里的枪刀,用眼神回答土司王:大敌当前,可不能儿戏啊!
土司王心里一动:就是因为双方都无时无刻不准备拼杀,才长期相持不下嘛!何不把绷得太紧的弓弦故意松它一松?于是坚决下令:“全军将士都要扔下刀枪,就地跳舞。”
谁也不敢再违抗了,眨眼都敲起了锣,打起了鼓,翩翩起舞,一片欢腾。
城里敌军先是看着稀奇,不明白这个样子哪里像是正在打仗;接着一想,渔夫还有时打鱼有时晒网呢,打仗也该喘口气呀;慢慢被吸引住了,只觉得跳舞的人们像仙鹤展翅,似chūn风摆柳,非常动人,特别亲切,竟至忘记再分敌我,不由也放下刀枪,比葫芦画瓢,在城上跳起舞来。
土司王眼看时机到了,突然传令:“攻城!”
顿时执枪的执枪,拿刀的拿刀,一齐从四面八方都往城里冲,就像突然刮起的旋风,摧枯拉朽,无可阻挡,终于破了城。
因为跳舞才攻破敌城,它立了大功,所以后来土家人就更爱跳舞了,逐渐成了风气,世代相传,千古不衰,这种舞就叫摆手舞。
邱小燕口述
韩致中整理
第96章 蒙古族安代舞的由来(蒙古族)
几百年前,在松、嫩两江汇合的地方,有一个郭尔罗斯前旗。旗里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玛拉沁夫妇,四十岁上还无儿无女。人们说:不知是因为给佛爷烧香磕头了,还是给穷人布施舍善了;有一年这株枯树终于生出了枝芽嫩叶,得了一女,索性叫她娜布琪(叶儿)。
日月轮换着,转眼娜布琪到了十三岁。在她生日这天,民间祝词家贺勒莫日泌为她唱道:
古丽盖花喜欢开在她的足迹,
衣襟拂过的地方开满了山jú。
娜布琪走到哪里百灵唱到哪里,
彩蝶跟着来,花就是娜布琪。
美丽俊俏的娜布琪,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天上的月亮,门前的灯笼;心灵手巧的姑娘,描龙龙能飞,画凤凤会舞。
娜布琪长到十七岁的时候,人们唱道:
南湖的莲花哟,
长成了十七节的藕,
湖边出生的娜布琪,
长到了出嫁的时候。
在媒人穿梭之中,娜布琪消瘦了。不知是病魔缠身了,还是心中有了思念的情人?病一天天的重起来。也不知是“招”来了一个笑不完的魔呀,还是“冲”了一个吃不饱的鬼?有时不吃不喝,一旦吃起来就没有个饱;平常不说不笑,一旦笑起来就没完没了。老玛拉沁愁得也和女儿一样,吃不下,睡不好。请了一个萨满教的“孛”也没治好。这里人都说:“蒙古镇的大夫,喀喇沁的先生”;老人无奈,只好拽出花腰子犍牛,套上大轮子的勒勒车,在没有路的草原上,寻“敖包”,查水向,向蒙古镇(阜新)走去。
大轮子的勒勒车呀,骨碌碌的伴着日月转动。不知是过了洮儿河,还是过了西拉木沦河,花腰子牛车载着娜布琪父女二人来到了库伦旗境内。绕过镜子般的泊儿湖,已经见到了富饶的白音花村。此时,正是夏历七月水草丰美的季节,过河就可以在白音花投宿了。花腰子牛车在过河的时候,不料车轴突然断裂了。老玛拉沁用尽余力勉qiáng把车赶到岸上,车轮子像铜钱似的两下滚去了,车厢落在地上。真是老佛爷留客的地方,只好在这里过夜了。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老人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
娜布琪在车厢里哭哭啼啼,老人给她倒了一碗酸奶子,他坐在一旁虔诚的祈祷。女儿吃了酸奶子,悲切的哭声停了。老玛拉沁暗想,女儿的病真的减轻了?苦闷的心里好似打开了一扇窗子,豁然亮了起来。于是,一边用头巾给女儿轰赶着蚊虫,一边唱了起来。
歌声随着晚风传到了村里。白音花的牧人听到奇怪的歌声,好奇的少男少女们赶来,也同情地跟着唱起来。娜布琪见到这些陌生的男女,和自己的年龄一样,他们是那样欢快、那样自由、那样幸福,不知是因为兴奋而忘了病痛,还是病魔在众人面前逃走了,自己觉得有些舒服。于是,她手扶车辕坐了起来。
不知是娜布琪感动了这群青年,还是这群青年感动了姑娘,娜布琪走下了车,陪着人们唱起来:青年高兴了,老玛拉沁更高兴了,围着没有车轱辘的勒勒车,围着花腰子牛,围着娜布琪姑娘跳了起来。
男女们唱道:
把你的黑发放开吧,啊,安代!
不要坐着发愣了,啊,安代!
你同辈的朋友到齐啦,啊,安代!
该到欢舞的时候啦,安代!
把你的脚步迈开吧。啊,安代!
跳起来心情才痛快,啊,安代!
把你的手臂甩起来,啊,安代!
跳出汗来才能免病灾,啊,安代!
人们这样唱着、跳着、劝着。娜布琪jīng神慡快起来,浑身也有了力量,缓缓地加入了这个欢快的歌舞行列,姑娘久医无效的病终于好了。奇妙的消息真像长上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库伦、郭尔罗斯;传遍了蒙古草原。从此,凡是姑娘或新婚不久的媳妇得了类似病症,人们就都仿效这种方法为她治病。
“安代”就这样流传开来。
苏赫巴鲁王迅搜集
第97章 “达瓦孜”(维吾尔族)
“达瓦孜”即高空走大绳之意。这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古典技艺,类似杂技中的走钢丝,其历史亦十分久远。“达瓦孜”要求表演者具有娴熟的技巧和超人的胆量。它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又令人惊心动魄的体育技艺之一。
达瓦孜的表演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场地,在场地中央立一根三十米高的木杆,一条八十米有手腕粗的大麻绳由地面斜拉至木杆的顶端。大绳呈很陡的坡度。在悠扬的唢呐声和维吾尔古典乐曲的伴奏声中,表演者手拿长木棒,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设施的情况下,赤脚踏上悬绳,登临木杆顶端。在沿着大绳走向木杆顶端的过程中,还要作许多表演,他时而立身走,时而侧身走,或单腿直立,或在绳上倒立,有时盘腿而坐,有时又在双脚绑上圆铁盘踩绳而过,甚至蒙眼走绳,难度越来越大,但表演者神情自若,有时还和下面的人进行诙谐有趣的对话。这种令人叫绝的技艺,确实妙不可言。
维吾尔族的“达瓦孜”不仅有集体的表演单位,而且有祖辈相传的“达瓦孜”世家哩!
关于“达瓦孜”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维吾尔族聚居的阿克苏涌出一眼泉水,泉水给人们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恶魔为了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施展魔法,把泉眼堵死了。有一位正直勇敢的青年发现了恶魔在云层里捣鬼,决心去与恶魔搏斗。于是人们用木杆接起来伸入云层。这位青年沿着垂下的大绳,爬上了天空与恶魔展开搏斗,最后取得了胜利,泉水重新涌流出来,人们又获得了丰衣足食的安康生活。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开始作“达瓦孜”的练习和表演,并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