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菩提_林清玄【完结】(35)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胜光王听了这个故事,心生警惕,问道:“这个人是为了什么,为了贪图那么少的蜜甜,而要受无量的苦?”

  世尊说:“大王!人在旷野上行走,是比喻人的无明长夜旷远。这个人是个凡夫,他的心早被无明遮蔽。那只象比喻人生的无常之苦,那口井是比喻人生的生死犹如落井,那危险边缘的树根比喻人的性命之脆弱,那黑白两只老鼠是比喻昼夜之速,吃一口少一天,那四条毒蛇是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在侵蚀他,蜂蜜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欲望会令他忘了身处险地,蜜蜂

  则比喻yín邪的思想不时噬咬他,野火比喻老病终究会烧过来,那潜伏在井底的毒龙,是比喻死,最后人总要落入它的口里。”

  以上这个寓言说法,出自唐朝义净法师所翻译的《譬喻经》,我把它用白话译出,因为篇幅有限,可能无法完全表达世尊原来的真意。但是我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心里受到极大的撼动。人命的无常苦空,被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障蔽,正如寓言里所讲述的一样,可叹的是一般凡夫并不能知自己的处境,常为了几滴蜂蜜,而弄得流离失所,至死不悟。

  这个无明世界,正如《无量寿经》里说:

  “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匆匆,无可聊赖,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夫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兴之。恣听所为,待其罪后,其寿未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辗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悯。”

  我们想到那挂在井中树根的人,能不油然生出同情悲悯的心情吗?想到恶境中的人,能不油然生出疼痛之心吗?

  可叹的是,那挂在井中树根的人正是我们自己,只是假如我们不深刻地想一想,就难以知道我们的处境如是艰难!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唯一救拔的方法吧!

  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

  第10章 【曼陀罗】05

  束缚

  有了头脑就有我执,就有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烦垴障,也就使我们永远在感官和知觉的领域中兜圈子了。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佛呢?”我想,我是感觉到了人的无常,人的有限,人的束缚,希望能从里面

  解脱出来。“束缚?什么束缚?”人的无常、人的有限是比较容易了解和感受的,可是人有什么束缚

  呢?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人是束缚呢?又如何才是解脱之道?

  束缚,在佛教里是比较特别的东西,也是有别于其他宗教对人身的观点,如果分析整个佛教的思想基础,“束缚”实际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束缚”才有“解脱”,因为“求解脱”才有了佛教。

  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受到什么束缚呢?他受到了因果的束缚、业力的束缚、轮回的束缚,乃至于受到了身体的束缚、欲望的束缚、无知的束缚……可以说无一不是束缚。

  人虽然自命为“万物之灵”,人却不像自己的想象那么高的。在飞行上,人比不上一只小鸟;在游泳上,人比不上一条小鱼;比寿命,人不如guī;比力气,人不如象;比速度,人不如豹;比灵敏,人也不如狗……人唯一可以超越动物的就是头脑,可是头脑也就是人最大的束缚。

  有了头脑就有我执,就有贪嗔痴慢疑,就有所知障和烦恼障,也就使我们永远在感官和知觉的领域中兜圈子了。

  觅心了不可得

  佛陀深知身体与头脑都是束缚,所以,他说戒、说定、说慧、说信、说愿、说行。唯有透过戒定慧、信愿行,才能超越人世的束缚,迈向寂静的涅槃。

  佛教到了中国以后,中国的禅师对于束缚的看法和观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透过智慧的开悟,为束缚找到一条更迅捷的解脱之道。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是要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后来他发现要找一个不受迷惑的人太难了,就自己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达摩祖师后来把衣钵传给二祖慧可,他们见面的时候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慧可去参拜达摩,虽然早晚都去礼拜,但达摩只是面壁端坐不发一言。慧可求道之心非常坚决,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站立着不动一直到黎明,这时积雪已经掩过了他的膝盖。

  他的诚心感动了达摩,达摩悲悯地问他:“你在雪里站了这么久,是要求什么呢?”

  慧可听到达摩开口,不禁悲感jiāo集而落下泪来:“请大师慈悲开甘露法门,给弟子一些度化开示。”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jīng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慧可听了达摩开示,下了大决心,回去取了利刀,切下自己的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看到他的诚心,不禁感动地说:“诸佛在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为了法而舍却自己的身躯,你今天在我面前断臂,也就可以了。”遂收慧可为徒。

  接下来,他们的对话是:

  慧可:“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我与汝安心竟。”

  我们应该深思后面这四句话,慧可请达摩给他安心,达摩叫他拿心出来,慧可找不到心在何处,达摩说:“我已经为你安定心了。”这是后来中国禅门公案的一个“原型”,所谓禅门公案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也是从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

  自求解脱是唯一的道路

  慧可把衣钵传给僧璨,是为三祖。僧璨去拜见慧可,有这样的对话:“弟子身缠夙恙,请师忏罪。”“将罪来与汝忏!”“觅罪了不可得。”“吾与汝忏罪竟。”夙恙,就是我们现在佛教所说的“宿业”,是往昔所造的各种恶业,

  作为佛弟子,对罪业的忏悔是很重要的,可是罪业在哪里呢?如果连罪业也一起放下,忏悔不也就终结了吗?放下,其实是一种束缚的解脱。这种对束缚的看法,到僧璨传给四祖道信的时候,更进一步了。道信

  在十四岁的时候去参礼僧璨,有以下的对话:“乞和尚解脱法门!”(请师父教我解脱的法门!)“谁缚汝?”(谁束缚了你?)“无人缚。”(并没有人束缚我。)“何更求解脱乎?”

  (那你gān么还来求解脱呢?)

  道信因此得到大大的彻悟,知道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的道路。

  祖师们的对话,几乎成为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其实就是束缚与解脱的对话,是执著与放舍的触机。

  道信把衣钵传给五祖弘忍,他们的对话更是有趣了。这一次是道信在路上遇到一个七岁的孩童,骨相奇秀,根器不凡,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他便问这孩子(就是弘忍五祖):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5/4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