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明,千里皆明_林清玄【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山田灵林的譬喻很值得我们深入地思索,拖鞋可以说是烦恼的一种象征,这一家的女佣可以说是从来不知烦恼为何物地生活着,就如同这世界上许多神经粗糙的人,不是他们非常快乐,而是他们既见不到烦恼,同时也不能知道jīng神的愉悦是什么,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觉悟、没有方向与追求,只是像动物一样地过日子。

  少奶奶虽然知识丰富,却反而为知识而受苦,被种种知识扯来扯去,忽左忽右,像漩涡一样旋转,于是陷入一种紧张而焦躁的状态,生活充满无谓的苦恼。这说明了要追求心灵的和平与究竟的宁静,知识是无能为力的,无论用任何知识,都不能凭着知识得到安身立命,因此以安身立命为目标的人,知识实在是没有价值,有时反而带来烦恼。

  但是我们不应反对知识,而是要把知识收集整理,利用生活经验来驾驭它,到了无碍的时候,心地自然平直像前面的老太太一样。不过如果要靠外在经验的累积,达到心性的自由,等成为自由人时,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生命。

  佛教禅宗所追求的也是“自由人”的世界,只是所循的是内面的方法,就是靠宗教的jīng进来达到心性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与究竟的立命。

  但是,禅的“自由人”与老太太的“自由人”还是有差别,老太太的自由是一种动作,是因外相(如拖鞋)的对待而来,禅师的自由却是绝对的,自我的,没有对象的。

  在佛教里,把凡夫的世界称为“相对界”,意即这个世界是用对立思考来想事情的处所。爱与恨、清与浊、男与女、美与丑、善与恶、chūn与冬、山与川、相聚与离别、生长与凋零,无一不是对立。因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用对立就无法思考和判断事物了。由于这些对立,我们的世界才不断的变化与作用,不断尝受葛藤斗争之苦,我们就在对立的影子,以及影子所形成的影子中生活。

  禅的境界,乃至佛教一切法门的境界,都是在超越对立的境况,进入绝对的真实,这绝对真实就是使自己的心性进入光明的、和谐的、圆融的、无分别的世界。由于超越对立,进入绝对,使修行的人可以无执、任运、无碍自在、本来无一物,甚至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超越的绝对世界,并不表示自由人在外表上与凡人有何不同,他也有生死败坏,像我们看到罗汉的绘像与雕刻,通常不是那么完美的,他们也有丑怪的,也有痴肥的,也有扭曲的,但是他们却处在一种喜乐和谐的景况。最重要的是,他们仍有qiáng旺的生命力,有着广大的关怀与同情,不因为心性的自由,而失去了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日本盛冈市名须川町的报恩寺,有一个罗汉堂,罗汉堂里的五百罗汉刻于一七三一年左右。相传凡是想念过世亲属的信徒,只要顺着五百罗汉拜下去,一定会在其中找到一尊和亲人的长相容貌一模一样的罗汉,因此数百年来,报恩寺的香火鼎盛。

  这故事告诉我们,罗汉的外貌也只是个平常人罢了。

  中国禅宗公案里,曾有一个极著名的公案,说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她供养一位禅的修行者,盖了一个庵给他修行,并且供养三餐达二十年之久,时常派年轻美丽的少女为他送饭,二十年后有一天,她叫派去的少女送饭的时候坐在修行者的怀中,并且问他:“正与么时如何?”(我坐在你腿上,你感觉怎么样?)修行者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少女回来后就把这两句诗告诉老太婆,老太婆很生气地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于是把修行者赶走,并且放了一把火把庵也烧掉了。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公案,到底老太婆为什么生气呢?那是因为修行者以为肉身成为枯木寒灰才是坐禅的极致,认为断尽一切身体的反应的隐遁,才是真正的禅。其实,禅的正道不是这样,禅的正道不是无心的枯木,而是有生命的,如如的。它不是停止一切的活动,而是在比人生更高层次的、纯粹的、本质的地方活动,有坐禅经验的人都应知道,禅不是死、不是枯、不是无,而是自在,也就是赵州禅师说的“能纵能夺,能杀能活”。是药山惟俨禅师说的:“在思量个不可思量的。”

  凡可以思量的,它不是自由;凡有断灭的,它不是自由;凡有所住的(即使住的是枯木寒岩),也不是自由!

  有许多修行者要到深山古dòng去才能轻安自在,一走入了人间,就心生散乱,这算什么自由呢?

  那么,何处才是自由安居的道场呢?它不在没有人迹的山上,不在晨钟暮鼓的寺院,而是在心。心能自由,则无处不在,无处不安,那么坐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重要呢?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界于自然人和知识人的中间,想要像悟道者那样进入绝对和谐的世界是极难能的,也就是说我们难以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但我们却可以提醒自己往自由的道路走,少一点贪念,就少一点物欲的缠缚,多一点淡泊的自由。少一点嗔心,就少一点怨恨的纠葛,多一点平静的自由。少一点愚痴,就少一点情爱与知解的牵扯,多一点清明的自由,限制迷障了我们自由的,是贪、嗔、痴三种毒剂,使我们超脱觉悟的则是戒、定、慧三帖解毒的药方。

  完全自在无碍的心灵是每个人所渴望的,它的实践就是佛陀说的:“放下!放下!”

  放下什么呢?看到拖鞋翻了,把它摆正吧!摆正了的拖鞋,再也不要放在心上,如是而已。

  注:

  山田灵林,是日本可与铃木大拙比美的禅学泰斗,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成就,“自由人”的说法出自他所著的《禅学读本》。

  小 佛陀释迦牟尼初证道不久,住在舍卫城郊外的给孤独园,当时方圆几百里外的人都知道给孤独园里,住了一位彻底证悟的人,他有世间最高的智慧。

  这个消息给拘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听到了,他赶来拜访佛陀。在他心里的预想,佛陀一定是年纪非常大的老人,经过很长久的沉思才证得了彻悟人生真实的智慧。等他到了给孤独园,见到佛陀的时候,不禁感到吃惊,因为在波斯匿王面前的竟是一位三十余岁的白脸青年,脸上没有一丝皱纹。

  波斯匿王对于眼前的年轻人自称证得最高的智慧,而且被世人顶礼恭称为“世尊”,感到非常迷惑,他忍不住问道:

  “世尊!听说您已证悟了最高的道,无上的正等正觉,这是真的吗?”

  “大王!是的,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说已经证悟最高的道,那个人就是我。”佛陀肯定地答复,但是国王还是不肯相信眼前的白脸青年已经得道。

  他继续问道:“但是,世尊!在这个世界上,被人尊敬为师,有许多跟随的弟子,非常闻名的沙门和婆罗门也不少,像富兰那迦叶、未伽梨瞿舍罗、尼gān陀若提子等等,都是有修行有名望的老师。可是,当被问及是不是悟得最高的道,他们也不敢很肯定地回答。像您这么年轻,出家的日子很短,怎么敢说悟到最高的道呢?”

  这时,青年的佛陀回答道:“大王!不要以为小的事物就轻视它。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事物不可以小而轻视的,不可以因为国王年纪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蛇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火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比丘年轻就予以轻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