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_张宏杰【2部完结】(129)

2019-03-10  作者|标签:

  我们不知道武人吴三桂是否知道这个故事,但是,对于投降之后的jīng神代价,他必然比我们认识得深刻痛切。

  吴三桂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第六节 两座牌坊

  历史上那座有名的宁远城,现在叫作兴城。

  当年祖大寿亲自督建的古城墙依然雄踞,墙顶那些青灰色的古意斑驳的城砖,曾经印上过祖大寿和吴三桂的足迹。

  游dàng在古城之中,城中心的那两座巨大的石头牌坊吸引着所有来到这里的人的目光。这两座建筑依然以三百多年前刚刚矗立起时的那种目空一切的神气,雄赳赳地俯视着过往人群,不过现在这种神气却显得有点自作多情。

  因为三三两两的游人们只是抬头看看牌坊上面那些依然jīng美的浮雕,然后摸摸下面那两个石狮子的头,没有几个人去认牌坊的主人费尽心思刻在上面的那几个繁体字。那几个字刻得极高,要认清楚,必须费老大的劲抬头才成。

  前面的那座牌坊上的几个字是“忠贞胆智”,后面更为高大的那座上的四个大字是“登坛骏烈”。这些字的意思是表彰当初守卫这座城池的将军,表彰他们的忠贞和英勇。它们要表彰的人就是祖大寿和祖大乐。这两座牌坊是祖氏兄弟在皇帝的批准下自己修建的。后来,这两位热衷于自我表彰的将军同时背叛了他们的皇帝。

  看着这两座石牌坊,最先想到的是它们为什么要建得这么高大,以至于经过其下的人会体验到一种压迫感。而且,下面还要放两头狰狞的狮子来保卫?这里面体现了一种与世俗拉开距离的努力,一种俯视一切、凌驾一切的意味。而这种俯视一切、凌驾一切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这个社会的道德观念的核心。

  基本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作为凝聚人心整合全社会意识形态的jīng神支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jīng神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每个社会总是竭力高扬这种价值观,巩固这种关系社会向心力的jīng神制高点。

  在祖大寿投降之后,这两座牌坊已成了两座具象的讽刺。作为继任者的吴三桂,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两座建筑。不过,他却从来没有提议拆掉它们。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当宁远继任守将吴三桂三百多年前再次穿过这两座建筑之下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第七节 陈圆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终于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

  这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开朝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明朝的jīng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

  正月十九,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鸩止渴的一步棋,吴三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大明朝用吴三桂挡住了前胸,同时也把后背luǒ露给了敌人。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

  先是在皇帝焦急的注视下,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因为怕承担责任,谁都不敢发言。后来,还是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打破沉默,老相毕竟阅历深厚老谋深算,他首先慷慨激昂地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

  老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议一议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

  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bī近畿辅。

  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最后决心。

  三月初,崇祯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面对平西伯这个尊贵的头衔,吴三桂感觉不到一丝兴奋。在等待朝廷决议的这一个月时间里,他的心情应该比北京城内那些官员更为焦虑。如假设在这一个月内吴三桂曾经多次失眠,也许不会离历史真实太远。因为他的性格里缺乏逆来顺受的因素,所以面对绝境,他的心理挣扎应该比常人激烈得多。

  有足够证据表明,在朝廷作出决定之前,吴三桂已经作出了某种决定。

  现在,皇帝的诏命已下,大明朝的最后一个柱石之臣立即行动,检阅步骑,带兵上路。

  从宁远到山海关,距离是两百四十多里,在当时,按正常行军速度,两天内可以到达。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样短短一段路,吴三桂的大军竟然走了八天。是由于队伍过于庞大以致影响了速度,还是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呢?

  这成了明清易代史上的一个谜团。

  俯视一下当时的情势,这个谜其实并不难解。此时,大明朝的腹地已成鱼烂之势,大半领土已在起义军的控制之下。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步伐吗?根本不可能。吴三桂也许能在北京城下阻挡李自成几天,却没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作为受恩深重的军官,他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相始终。

  问题是,现在只有终,没有始;只有亡,不能存。如果天下势仍有可为,他有可能做个中兴名将,拯大明于危难,扶大厦于将倾,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吴三桂也不会却步。可如果只是单纯地送死,他实在没有必要那么兴冲冲地自投罗网。

  当然,吴三桂不能按兵不动。如果他按兵不动,就会成为帝国和民族的罪人,就等于宣告自己是叛臣逆子。他可不想给天下人这样的口实。

  所以,吴三桂选择了这样一个最佳方案:拖延。他摆出一副对朝廷尽职尽责的姿态,在行进的路上等待着大明朝的灭亡。等到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他的效忠对象已经不存在之后,他就有了道义上的行动自由。下一步的取舍,就轻松多了。

  真实的吴三桂在求生本能的指引下,在道德的荆棘阵中寻到了一条缝隙,做了一次诡秘的出逃。

  天地巨变,终于彻底压碎了吴三桂身上的道德外壳,他选择了求生而不是殉道。经过多少不眠之夜,吴三桂才终于把自己从忠君报国的道德外壳下剥离出来,不过这种剥离是血淋淋的。毕竟,自命不凡的吴三桂有过真实的道德理想。他对自己的生命构想绝不仅仅是一个衣食俸禄层面的碌碌之辈。

  现在,他的人格理想已被击碎,可以肯定,自诩为血性汉子的吴三桂从此不得不面对世人的指指点点,他不知道自己最终将以什么样的形象进入历史。

  吴三桂只能仰天长叹。

  现在,他的前途中剩下的,只有家族的平安,个人的功利地位,还有,陈圆圆。

  一想到陈圆圆,他觉得这一切损失毕竟还得到了补偿。这个女人啊!

  只是在认识陈圆圆之后,他才明白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道理:原来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存在的。

  在拥有陈圆圆以前,他虽然有着风流将军的美名,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女人真正当回事,女人在他眼里不过是供他消遣的玩物,不过是比其他东西更好玩罢了。可是自从结识陈圆圆之后,世界在他眼中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个女人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瑰丽、美妙而莫测的世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9/15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