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已是知天命之年,平日里对外表露出一副贪财好色的模样, 但谁也不敢小觑了他。若真只是个酒囊饭袋, 韩王也不可能一年又一年抵御住了外族扣关, 并将属国那么块荒凉的地方发展壮大。
至于昭王,说来就更复杂了。如今的昭王十分年轻, 才刚及冠, 就展露出英才之相。若昭王忠于大楚, 大楚的臣子们心中必然无忧。无他, 实在是这昭王太能打了。
前任昭王的国丧中,游牧民族来犯,彼时还颇年少的昭王带着少量精锐部队直接打退了游牧民族的大军,非但如此,他还追着游牧民族跑了数十里,直把游牧民族逼得将放牧的范围后撤了许多。
昭王一战成名,并凭着这场大胜,迅速的坐稳了一国之王的位置。就连在楚王的直属地区,都有许多他的崇拜者。
昭王的先祖原是跟随大楚太祖打下江山的功臣,与卫家相同,昭王一脉也可以称得上是世代忠烈。昭王的先祖在族规中规定,子孙必要以大楚为先,有了大楚,才有了今日的他们。昭王的父亲忠实地遵循了这一族规,如无意外,昭王日后也会接过父亲手中穿过来的火把,成为下一个大楚的拥趸。若真是这么发展,楚国的臣子们也不用担心了。
可惜的是,昭王的父亲,先昭王被楚帝给害死了。
楚帝不知从哪儿听来了谣言,一心认定先昭王要对其不利,遂先下手为强,趁着先昭王进京之际一杯酒毒死了先昭王,彼时还是世子的现任昭王亦滞留在楚国国都,名为做客,实为软禁。彼时,楚国还没有败落,楚帝的地位与如今和不能够同日而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昭王一系得罪了楚帝,怕是要没落了。原本热闹的昭王府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昭王世子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那时候,有人甚至不怀好意地揣测,楚帝会在什么时候弄死这个年少的世子。先昭王只此一子,若是昭王世子也死了,楚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回这块土地了。
没有人知道年少的昭王是如何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并劝说楚帝将他放回了昭国,承认他为新王。但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昭王有能耐又能隐忍,绝非池中之物。
这样一个人,若是作为友人,自然是极为可靠的,可若是作为敌人,就相当可怕了。
忠于楚国的老臣们不由担心,若是昭王还记得他父亲身亡之事,对楚帝心存抱负之心可怎么办。毕竟是杀父之仇,哪怕昭王自己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他们也绝不相信昭王是真的不在意了。
当然,更多的人在考虑的,则是昭王与韩王的到来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楚帝即位之初,忠于大楚的人倒是不少,可一年年下来,这些人不是因为说话太耿直难听,被楚帝给撸掉了官职,就是被楚帝的种种荒唐做法彻底冷了心肠。尤其,在经过了婉贵妃之兄一事后,很多人都开始怀疑,楚帝究竟是不是他们想要的那个仁君?归根结底,忠臣只占臣子的一少部分,而只忠于楚帝的又仅仅只占了忠臣的一少部分。
对于大部分臣子而言,他们所效忠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国家,他们不是不忠诚,而是有保留的忠诚,不背叛,只是因为利益不够。对于大部分忠臣而言,他们所效忠的,是楚国,而不是楚帝。若楚帝真是扶不起来,他们不介意另立一个新君,好让楚国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