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用大半夏汤加九香虫。
方解:九香虫温中益阳,止痛,健脾助阳。使脾气足,胃阳振。
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尤在泾渭:“胃反呕吐者,胃虚不消谷,朝食而暮吐也。”方由半夏、人参、白蜜组成。又胃脉本下行,胃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三药合用,共奏补中降逆之功。
陆友铭胸有成竹,但感觉不到任何优势,这道题太简单,只是大半夏汤的活用,他不明白这样能怎么分出高下来。
但等到各考生答案公布之时,陆友铭着实大吃了一惊。
三人中两人用到了大半夏汤,但是配伍不同,陆友铭方加九香虫,而另一人加药三味。更不用说那位根本没用到大半夏汤的考生。
果然此次收徒限制年龄在28岁以下影响也挺明显的,这个年龄段,初学者居多。
礼堂隐隐有私语之声。
余老稳如泰山坐在红木方座中,对各考生微微颔首,并无任何言语。
不等最后评判,陆友铭已经知道这道题自己是占了优势。他们的方子不是不对,也不能说不对症,但是不够精准。
医案分析题根本无需他们诊症,若这样都不能下药准确,接下来的现场诊症,很难相信不靠运气怎么过关?
关于用药,余一难是传统经方思维,看重的是少且准,不惜狠。
但这个狠,大概在坐考生里没人敢轻易尝试,毕竟他们的经验阅历以及认知,还不足以撑得起。
但是,谁也没想到,真的有人敢了。
那个人就是张甘草。
张甘草的医案分析在最后一轮。
整场下来,余老的姿势和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从传闻来判断,就是他没有一个看中的。
直到张甘草的方子出现在大屏幕上,礼堂里的唏嘘声明显增大,而余老那条长长的眉毛动了动,他扭过头,眼里似乎出现了一丝笑意。
金水六君煎,用熟地45g。来治疗一位咳嗽痰喘甚剧、病程半年、胸脘痞闷、腹胀不思进食、舌苔厚腻的患者?
若照一般说法,病人痞胀纳呆,痰多湿盛苔厚,正是用熟地的禁忌。
而她则反其道行之,且并非险棋,恰是有理有据。
今人不敢用大剂量熟地黄,恐其滋腻碍胃,殊不知对于急危重症,只有大剂量用之,使阴血充足,阳气才能有所依附,才不至于脱陷。
大补真阴,熟地黄最宜。
清张景岳云,“脾主湿,湿动则生痰”,“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治痰者,求其本,痰无不清”。所以景岳之金水六君煎,以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以治痰之本,合二陈汤健脾化痰之源以消痰。
张甘草这一方,正是深谙熟地之性。
陆友铭也不由唏嘘,这个张甘草,还真是配的上清名医张景岳的“张熟地”之名。
她这一方,陆友铭服气。
看来这一世,张甘草被收入门下,也是毫无悬念的事了。
虽然……直到针灸测试时他才知道,张甘草的短板竟是针灸。⊙▽⊙
果然上天都是公平的。
再说第二项,陆友铭遇到了上一世被收入门下的那位青年。他的第一轮答题陆友铭仔细看了,很完美。
第二轮第一道辨症题也不分上下。问题就出在第二道。
完了之后,一直未言语的余老竟然开口问了陆友铭:“为什么他的药和你差了一味?”
陆友铭非常惊讶,额角滑出一滴汗。
他沉默思考片刻,咽了口唾液,才得以平静开口,他不知道余老此举何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回答会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但是作为一个医者,他应当如实作答。
“我认为,这两方之差,不出在用药,而出在辨症。小柴胡汤变方加减,方内无差异,问题出在加减,桂枝、干姜差别甚大,用错药不大可能,问题只能出在辨症。”
余老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却说了句否定的话:“辨错症与用错药,并无差别。”
陆友铭领会。
但是,他有点不确定,到底是谁错了?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又不得不顾虑,身边这个青年,可是上一世被收入门下之人。
而自己,到底逃不逃得出宿命?
第四十四章:明年今日
“徐灵胎有言:‘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泻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倘若没有大根器,是无法承载医道的,勉强也无益。所以我收徒,甚喜天资聪颖者,比如这小女娃。”余老说着指了指身侧的张甘草,爽朗笑两声,“这不是秘密,你们都知道的。”他眉毛动了动,望向提问的记者。
人群中应和声此起彼伏。
“不过,现下浊世遇大正之人,也当刮目相看。医道在于以正治偏,大正才可以治大偏。所以医者品性尤为重要。”他语速缓慢,字句掷地有声,“头脑活泛,性子踏实,品行端正,再加上根基实稳,嗯……也是不可多得。”他看了眼陆友铭,欣赏般点点头:“这么一说,我这次收的两个徒弟,其中缘由,从刚才的师问中,诸位已看得一清二楚了。”他语调拉长,微微抬起手,做出推拒的动作。接着,他拿起靠在座椅旁的红檀拐杖,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