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板却要她放弃这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她不禁又急又气。“我不能 告诉他我不愿这么做,”她对我们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焦虑。“他会把我开除,我的意思是,我不能直截了当的说‘不’,而我也不能雇用比以前更 差的人,他对每个人都了若指掌。”
从爱丽丝 40 岁开始,同时来自上下的压力就一直存在,现在更似乎已经 到了她无法控制的地步。事实上,眼前已分不清楚到底她比较在乎上面或者是下面的人觉得她能力不足。“赫伯并不看重我,”她神经紧张的说。什么 原因使她产生这个结论呢?因为,如果他觉得她做得够好,就不会要她换一批比较优秀的人。“他说‘把那些没用的家伙换掉,’但是他真正指的是谁? 或者就是我,我不敢确定。”
另一方面,要她雇用有“火车头”般冲劲的员工,更让她忧心忡忡。“我 们要的是超级巨星,我不是这一类型的人,”她毫不迟疑的坦承,一旦高阶管理人知道新进人员当中有超级巨星存在,就会让他“像跳蛙般的超越过她, 仿佛她站在原地不动似的”。像盖瑞一样,她被要求参与执行自己的死刑。
在未来的 4 年中,盖瑞和爱丽丝处在一种焦躁的状态。他们尽量把工作 做好,但是从 40 岁起就紧跟着他们的焦虑却如影随形,始终挥之不去。就在这种情形下,他们迈入 50 大关。
爱丽丝还是照着赫伯的话做了,不过当她开除第一个人时,已经是八个 月以后的事。“真正杰出的人很难找,”她不断的对赫伯重复说明。当她雇用了第二个新人时,中间又已经过了一年。
这时候的盖瑞也学会了使上下都动弹不得的“推拖拉”技巧。举例来说, 他让大家知道除非一件工作已经完成,否则他无法做另外一件。“你是知道的,”他振振有词的说,“我没办法忍受事情只做到一半就丢下来;而我又 不能要求那些年轻人拼命赶工,他们会乱成一团的。”
这种方法的确有效。盖瑞 50 岁时自己坦承地说:“这种方法帮我躲过许 多事情。除了我以外,没有人知道我部门里的情况。”这种障眼法是他 40年前不屑一顾的,然而多年来的自我保卫战,已使他变得委曲迂回,这在以 前的他看来是最可憎不过的了。
只有一点没变:50 岁时他们仍保有和以往一样的野心,也仍极力争取任 何可能的注意和赞美,在他们同事的眼中,他们较 35 岁时更具有竞争力。尽管他们频频的对上司、下属以及同僚展开战争,然而前后 15 年间,他们在升 迁和待遇上并无多少斩获。
其中的理由不难想像。当爱丽丝 50 岁时,赫伯离开 6 年的公司请他回去 做总裁,赫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一离开爱丽丝服务的公司,我们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访问,“如果有些事你可以重新来过的话,你会采取什么不同 的举动?”我们问他。回答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临走前向其他资深行政人员所提过的:“我会开除爱丽丝,她不配坐那个位置。”盖瑞的情况也差 不多,当他的直属上司对朋友提及他时,“盖瑞?他是个没用的东西,对任何事都怕得要死。他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早明白自己的问题
人们愈早明白自己的问题,对自己就愈有利。所有的证据显示,人们一 旦在企业生活中的举止有所偏差,非及早回头不可,否则错误日渐加深,回 头愈不容易。
在过去的社会里,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似乎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 当时的企业环境并不像现在那么富竞争性。时至今日,对每个企业而言,能够长久维持生存已经不容易,更别提要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及丰厚的利润 了。
虽然盖瑞和爱丽丝已努力掩饰,然而他们终究无法逃避 40 岁的人所最易 遭受到的事业障碍:缺乏动力。他们不但不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反而变得急躁难安。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得情况更趋恶劣。
在后面我们将讨论,他们一开始时就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问题的 发生。
忍受寂寞盖瑞和爱丽丝在 19 岁时对电脑就已经相当了解。他们生长在电脑业快速 成长的时代;没多久,电脑已成为办公室里最重要的景观,并成为大多数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然而在 40 岁以前,盖瑞和爱丽丝从来不觉得电脑对他们是一种威胁,他 们甚至觉得十分有趣。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对电脑的态度有了急剧的转变呢?只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吗?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因为 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也有许多 40 岁的人,并未感受到这种令盖瑞和爱丽丝整日惶惶不安的恐惧和焦虑。
害怕电脑取而代之
在比较这种个别差异之前,我们必须先探讨一件事:这些人害怕自己的 工作被电脑取代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对他们会构成什么样的威胁?
探讨这个问题的理由是因为我们知道,人们恐惧电脑的程度和他们失去 方向感的程度成正比。
当盖瑞和爱丽丝二三十岁的时候,他们的企业生活充满了目标,他们知 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想去的地方,以及到达目的地后所该做的事。然而到了40 岁时,他们却突然失去了明确的方向感,害怕被淘汰的焦虑也在这里袭上 他们的心头。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焦虑感正是问题的前兆。
不过许多各方面条件和他们相类似的人,却能够丝毫不受这种焦虑的影 响。他们忙着自己的事业,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
真的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我会不断的和这个顽qiáng 的股票市场搏斗,直到我老得走不动为止。除非有人真能发明比我更善于处理这类问题的机器,否则我是绝不会随便放手的。”事实上,大多数对自己 所从事的行业感到津津有味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态度未免太过天真,其实不然,有一个重要的事实 可以证明:在过去 20 年当中,电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愈来愈小,而非愈来愈大。理由再简单不过了,电脑公司不仅想把电脑卖给大公司,更希望让电脑 进入每一个家庭,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要使每个人都能接受电脑,他们非得剥去电脑原先神秘难解的外衣,使得每个人都乐于使用不可。
简单地说,在过去 20 年当中,电脑制造公司所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使电 脑变得更加“亲切”,使每个公司、每个人,甚至青少年都能购买,电脑公司的行销策略不再是征询人们是否真的“需要”电脑,而是需要哪一个“层 次”的电脑。
如果说被电脑取代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恐惧,为什么仍有相当比例的企业 工作者比 20 年前更担心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有些人确实有担心的理由,譬如:体力劳动者和装配线工人。几世纪以来,这类工作者就不断的被各种新 的机器设备所取代,未来电子机械的发明(如机器人等)也将使这类工作者的需要量大幅度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