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潼关一败,影响剧大。正如前面所说,潼关的唐军是主力,主战场上失败,其它就谈不上能成功。当时正在率兵攻打博陵的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后,再加上后来肃宗即位后,召他回去,因此这时便向南撤退。好在并非仓惶而逃,所以虽然有史思明的追击,也被李光弼击退了。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兵回撤井陉关,留下常山太守王俌来率领景城,又安排河间团练兵守卫常山。这时也恰好是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要偷袭范阳的时机,刘正臣就是第三章中提到的刘客奴。可惜若这时郭李二人还能再拖些时候,史思明的军队就不会那么快回军了,正是史思明这部分军队杀得刘正臣大败,连妻子儿女都顾不上,只好单身而逃,其部下将士战死的有七千余人。而在张兴带领之下一年都未被攻克的饶阳,在其它的郡城陷落后,遭到史思明的全力围攻,实在无法抵抗,饶阳太守李系无计可施,只好投火自尽。城陷后,史思明抓住了张兴,想劝他投降,张兴说:“兴,唐之忠臣,固无降理。今数刻之人耳(意思是说自己就只有几刻时间的命了),愿一言而死。”史思明没有料到他会说什么,也没反对,就让他说出来。张兴说:“圣上对安禄山如同对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其它大臣谁都无法相比,可是安禄山忘恩负义,非但没有报答皇上,反而兴兵攻打长安。生为大丈夫,不能平叛除逆本就是件可耻的事,又怎能跟着一起做逆臣呢!我有一点浅见,不知道足下愿意听否?足下之所以跟随安禄山,贪图的无非是富贵,但富贵就只燕子在帏幕上作巢一般,怎么可能长久呢?不如乘机消灭叛贼,可以得到长久的荣华富贵,这岂不是一件好事?”以史思明的力量,当时肯定是办不到的,一旦反叛安禄山,他能坚持的时间也并不长,所以他此时也并未有此想法。听完张兴的话之后,史思明大怒,令人把张兴捆起来,用锯子杀了他。张兴被杀的情况有点类似颜杲卿,但是他的名气远没有后者大,《旧唐书》中甚至没他这个人,《全唐文》中也查不到他,只有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通鉴上有,此人究竟有没有存在过?如果有,那么他也够得上烈士的等级了,为什么没有受到同等待遇呢?至少也该有人写一篇悼文才是。莫非,张兴是直到宋朝才发现的一位前朝烈士么?这且不管,反正安史之乱中后来的烈士还有很多,也无法挨个介绍,这里也只好存疑了。至此,河北地区全部陷落。
再说说长安这边。当初安禄山举兵的时候,联合了同罗、突厥的部队,在占领长安后,就让这部分人屯驻在长安的禁苑中。六月二十二日,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带着五千骑兵,盗走了二千匹马,准备回到朔方,联结其它部落占领边地。可见此时的确有人在打割据的主意。后来阿史那从礼果然联合九姓府与六胡州诸部落总共六万人马,聚集在经略军北边,准备侵略朔方,肃宗只好派回来不久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去讨伐。当阿史那从礼带的这部分人离开后,长安又大乱起来,官吏们到处流窜躲藏,只高兴了监狱中的囚犯,因为无人看管,他们不必多费心去策划越狱,都自己逃了出来。原来京兆尹崔光远不是投降叛军了么,但他也并不想真正投靠安禄山,只是当时情况迫不得已尔,现在看到长安大乱,以为叛军要离开了,就派兵看守住叛军在长安带军的将军孙孝哲的住宅。孙孝哲情知不好,就报告给了安禄山,这样一来崔光远只好带着一帮县令县官逃出长安来投奔肃宗。和边令诚得到的结局不一样,崔光远被肃宗任命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并让他在渭水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和民众,仍然受到朝廷的重用。之所以结果不同,就是因为崔光远有了前面派兵守住孙孝哲宅院的事情,这说明他是反对安禄山的,就算有前面的降贼过失,也可以将功补过了。这时相继逃到肃宗行在(肃宗即位后也一直在转移,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就以行在来称肃宗所在地吧)的大臣多了起来,又有侍御史吕諲、右拾遗杨绾、奉天县令崔器等人,大约后来还有个杜甫。凡是从贼庭来到行在的,肃宗一律礼待,而且都封了官,像杜甫困于长安那么久也没怎么样,一来到肃宗这里就被封为左拾遗。叛军那边,京兆尹走了,安禄山便以田乾真继任。
但肃宗的对大臣们的召唤也不是都能生效,他曾让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五千人马来灵武,可是李嗣业却与节度使梁宰商议,打算延缓发兵的时间以观形势有何变化。这时观望的绝不只是这一家,其它节度使也不曾听说有人来“勤王”。但皇帝没下令,那还好说,如果皇帝下令了再不来,的确有点说不过去,这时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岂有君父告急而臣子晏然不赴者乎!特进常自谓大丈夫,今日视之,乃儿女子耳!”李嗣业听后很惭愧,当即就请梁宰如数发兵,并任命段秀实为自己的副将,率兵赶往灵武。不过李嗣业还是很忠于大唐的,后来就是在安史之乱中牺牲了。
而段秀实又是谁呢?他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原来也是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手下的将军,后来跟随高仙芝、封常清多次出征,也多次成为李嗣业的助手,但他主要发挥作用是在代宗、德宗时期,尤其是他后来的悲惨壮烈更是让人同情。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朱泚在泾原兵变,迫不得已假装投降的段秀实和其它几个人商量好到时一起诛杀反贼,然而,当朱泚在大堂上提到谮越之事的时候,只有段秀实挺身而起,用笏击破他的额头,其它人却没有响应,就这样,段秀实成为那一次反叛中的烈士。后来德宗听到这件事后,“垂涕久之”,看来德宗确实是真心感动,因为《全唐文》中德宗有两篇和段秀实有关的文章,一篇《赠段秀实太尉诏》,一篇《赠太尉段秀实纪功碑》,不管是不是他亲自所写,至少是挂了他的名。后来宪宗也有《命裴冕配享肃宗李晟段秀实配享德宗庙庭诏》,文宗也有《太尉段秀实庙诏》,而柳宗元也写了一篇《段太尉逸事状》。总之,这样一位烈士,确实得到了唐朝从皇帝到大臣到百姓的尊重,可惜他生前却因为杨炎的缘故而遭贬。不过在安史之乱中,段秀实的作用则并不是很突出。
河西发兵了,对肃宗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几乎同时,肃宗向安西征兵也有了收获,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很gān脆的发来七千jīng兵,之后,郭子仪等人率兵五万从河北也来到灵武。至此,灵武的军势开始qiáng盛起来,大家觉得大唐的复兴总算有望,这才有了些底气。八月初一,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北都即太原),两人也都是同平章事,其它的职务依然如故。然后让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的五千人马赶去支援太原。
好了,以上基本上是至德元年内官员、将军们的行动,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好说个大概。下面该说说百姓们了。
自从肃宗离开马嵬北上以来,民间传言说太子集兵要来收复长安,于是长安市民都翘首盼望。有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人们一起惊呼:“太子大军来了!”然后全都跑散,市里为之一空,远远不是那种夹道欢迎的场面。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军队开来必是要打仗了,不躲远点才怪,与那个“翘首以盼”也不算矛盾,盼唐军来是想让他们尽早赶走这些叛军,不是盼来给自己雪上加霜的。